自7月8日起,南京市民打车将加收一元钱的燃油附加费,而且一征就是3个月,至于是否调整,要看油价的动向。有关人士测算过,当油价上涨到6.64元∕升的时候,运价还将再涨一元钱。
虽然有关方面已经设计了油价联动机制,即油价涨了,作为享受服务的乘客,也要适当多掏一些钱以平衡成本。但问题是,承担油价上涨成本的似乎永远是驾乘双方。尽管政府也有规定,当油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租车公司和驾驶员也要协商分担,但是,如今到街头找任何一个驾驶员,他们都会告诉你,公司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比如,本该由公司缴纳的一些保险金,最后还是由驾驶员自己出。
这就是眼下一些主导企业为人诟病之处:在社会运行成本上涨之际,它们不是追求管理优化和技术提升以降低成本,而是倾向于转嫁成本或者伸手向政府要补贴。回顾人类技术发展史,先进的技术出现,往往是在社会发展的“关卡期”,解决业已出现的进步难题。日本节油汽车大受欢迎并成功打进美国市场,就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但反观我们这里,企业只要守得住垄断的市场地位,技术改造就缺乏积极性。以油改气来说,原本是好事,可是驾驶员如果不缴纳一笔不菲的改造费,车子就用不上环保而便宜的天然气。而且,加气站奇缺,加一次气要等个半小时,时间成本早已抵消了价格优势。再以汽车更型来说,本是引进节能型车辆的好时机,但却为了所谓的城市和公司形象,一开始就通过抬高门槛把小排量车子排挤掉了。简而言之,只要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不变,能继续守住高额利润,他们就没有普惠大众和实行改革的动力。
而作为管理部门,油价高涨之际,正是适时进行制度优化的难得契机。油价成本增加,不单是公司和驾驶员的负担问题,而且是全社会的运行成本问题。政府部门承担着公共服务职责,应该在此时设法让社会轻装前进。比如,出租车的市场准入机制,被公认为并非合理,在此时是否能有所调整?油价节节上涨,能否出台让市场关联各方(尤其是出租车公司)共同承担的机制,而不是仅由驾驶员和乘客“踩高跷”?或者,出台鼓励政策,加大研发力度,向城市引进更加节油的车型?所有这些,都是管理部门的选项。但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没有摆脱“油涨价-加运价”的简单二元思维模式。从油价联动方案看,只要油价一直上涨,乘客似乎就只有继续多掏钱的份儿。从长远看,要真正为公共交通减负,还是要从制度和技术上下功夫。(刘善征 燕志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