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9日至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省唐山、秦皇岛考察,就经济运行和民生问题进行调研时强调,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重视结构调整,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在信贷规模攀高、股市楼市再现泡沫的时候,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再次凸现。大家都强调,要积极推动从当前过分依靠外需为主导,转向内需主导,更多扩大消费。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方面的进展一直并不大呢?
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企业的转型动力并不大。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尽管2008年底以来,不少外贸企业遇到很大的挑战,但是这些企业中的很大部分,坚持还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外贸业务,较少的企业愿意转向拓展为内需转型。这种现状在目前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支持出口的信用和金融体系等较为完善,企业出口虽然盈利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十分稳定,收款较为顺畅,总体上可预期,所以使得这些外贸企业可以较好地安排整个企业的现金流;尽管国内市场增长较快,但是国内生产者,常常是半年一年收不回款,市场不规范的运作较多,导致企业的隐性成本较高;
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并不需要有品牌等非制造性要素;要让这些企业把大量的出口生产能力转向内贸部门,需要重新建立品牌,拓展国内的销售渠道等等,同时,目前国内品牌的保护和一系列扶持政策还有待改善提高。
从出口转向内需,往往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大的调整,例如,原来一家生产蜡烛的企业,生产一根特定型号的蜡烛,卖到欧美市场可以卖到几个美元,但是在中国目前还是缺少这样一个市场。
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转型意味着对原来为出口而形成的过剩产能进行压缩和调整。但是在现实的GDP考核压力下,尽管中央反复要求在应对危机中要有保有压,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基本上是保的多、压的少,因为主动压缩自身所在地区的产能,会在短期内对当前的GDP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就中国的经济现实来看,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无论是推进城市化还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在危机逐步稳定下来之后,中国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以及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在促进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正从纺织品等产业转移到汽车等新的产业中。
对于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来说,有国际资本流入,有廉价劳动力,就有中国的加工贸易增长的空间,有这个加工贸易空间,就有贸易顺差。
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什么时候会完全没有空间呢?应当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转移接近尾声,同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此之前,可能沿着原来的增长格局发展的惯性依然会十分强大,尽管这种增长格局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这一次应对危机之后,还是投资快速增长、出口保持顺差、消费占比不高的不平衡增长格局会延续,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转移的逐步接近尾声,中国企业推动转型的压力会更大。(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