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22日提交审议的统计法修订草案规定,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公布与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一致的统计数据。(6月23日《京华时报》)
当多个部门数据不一致时,竟然简单规定向某一部门“看齐”,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而想用这种方式“确保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恐怕更是充满荒唐的色彩。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近年来数据打架的现象,在诸多领域都时有发生,这种乱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很有必要给予治理。可如果按照上述草案的规定,不分青红皂白,野蛮生硬地将各类数据由统计局“垄断”起来,恐怕非但无益于修复公信力,甚至还会进一步损害公信力。
因为这个简单粗暴的规定,明显存在一个供人质疑的漏洞:既然数据不一致时以统计局为准,那么,如果统计局的数据是错误的呢?
不同部门间之所以产生数据不一致现象,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各部门使用的统计口径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消除这类“不一致”,要通过统计法规,以及其他政策文件规定,统一使用相对更为科学权威的统计方式,公布时以这种“合法”方式产生的数据为准,而不是看统计数据来自哪个部门,也就是说,要以法律法规“服人”,而不是以某某部门“压人”。
另一种情况是,个别部门为了政绩而罔顾事实,人为制造出一些“水分数据”。这是近年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大背景下的必然恶果,对于这类具有明显过错的造假行为,必须依法给予严惩。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对于“瞒报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行为,给出了记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的处分,严格执行此类法规,对违规造假者依法给予严惩,同时逐步改变“官出数字”的统计管理体制和“数字出官”的官员考核体制,才能彻底杜绝“水分数据”的出现。
由此看来,统计数据不一致的背后,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深入分析“数据打架”的深层原因,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靠一个简单的规定,也许能将打架的数据强行“一致”起来,却无法将公众心中的“公信力”树立起来。 (河南 郭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