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中美需加强协商 降低增持美国国债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左小蕾:中美需加强协商 降低增持美国国债风险
2009年06月17日 08: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强势美元”承诺含金量堪忧

  ●美国通货膨胀阴影难以消除

  ●中美需要加强协商降低风险

  ●美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对于美国财长盖特纳首次访华,媒体有许多报道。境外媒体称,盖特纳专程来访有急着要办的事情。而美国需要中国继续持有和增持美国国债是目前最实质性的问题之一。

  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前提是美元资产能够保值。所以,盖特纳会强调三方面的承诺:美元强势符合美国的利益;美联储会完全致力于将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并且稳定的水平;美国会做必要的事情来确保将来财政赤字减少至可持续水平。

  不过,美国财长的“承诺”能使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保值吗?

  盖特纳的第一个承诺,实际上是基于美国一贯的强势美元立场——美元强势符合美国的利益。只要“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改变,美国政府永远要强调强势美元,只有强势美元才能强化全球对美元的信心。

  但是,真正的美元政策要视美国经济和政治情况而定。比如,美国曾经喊话“欧元应该升值”;曾经利用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2004年开始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等等。这些货币当时都相对美元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结果都是“弱势”美元政策而不是强势美元政策。

  现在美国真正需要强势美元,但是,在必须吸引资本流入与采取强势货币政策之间有巨大的矛盾。虽然美国金融危机的拯救计划已经不按常规出牌,几乎是不择手段地动用非常规方式,包括“数量货币发行”无限制印钞票、政府向美联储透支购买国债、财政赤字可能超过GDP的10%等。同时,美国仍然需要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以帮助渡过难关。但是美国现在不能靠提升利率来维持强势货币地位,反而必须让国债利率降低,引导市场信贷利率降低,激活信贷市场。美联储3000亿美元买国债的目的之一,就是降低作为市场参照利率的国债市场利率水平。

  在两难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通过 “话语”调控汇率的一贯做法来维持强势美元,就变成最后的武器。不过,这次喊话调控是否有效很难说。所以,美国财长的承诺有多大含金量是需要掂量的。

  盖特纳的第二个承诺是控制通胀。但是,对美国将来一定能治理通胀的承诺要特别小心。其实现在还没有通胀,通胀通常会发生在经济复苏以后,所以现在的承诺并不会立即兑现。但是当美国经济复苏以后,面对国内外巨大规模的债务,美国完全有利用通胀和美元贬值来减低赤字、调整失衡的动机。

  再来看盖特纳的第三个承诺。美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占GDP的10%,如果是这样,累计财政赤字将超过GDP的100%。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内部产生巨大的失衡。现在美国强调减少财政赤字,也是为了减少人们对未来通胀的担忧。这项承诺安抚和稳定现在抛售美国国债的市场行为的作用,大于可以预期的将来财政赤字减少真正可能发生的概率。特别值得考虑的是美国减少赤字的方式,如果靠贬值来减少债务,结果可能更糟。

  美国的承诺是“虚”,而如果我国增持美国国债是“实”,那么,由于美国的承诺将来变数很大,中国将面临较大风险。

  关于美国国债市场,在今年初国债收益率达到2.02%的历史低位时,因为美国已经是零利率,美国国债收益率不可能再低,所以当时应该是美国国债价格的最高水平,也是美元和美元资产的最高价值水平。从那以后,只能是维持当时的水平或者下降了。现在和将来美国国债价格下降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事。

  笔者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审时度势,与美国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支持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中国有利。同时,中国高比例的美元外汇的多元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持有非资源性外汇资产,还是美元的安全性最高,因为欧元和其他货币的不稳定性更大。所以在短期内,中国可能还是会增持美国国债。

  但是,为了防止将来通货膨胀的风险、美元贬值的风险以及美国国债价值下降的风险,有些事情必须与美国达成共识。

  比如,美国不能再动用美联储购买国债的做法,直接打压美国国债价格,降低已持有的美国国债的价值,使美国国债持有人再次遭遇损失。

  又如,如果现在1美元兑6.83元人民币,我们增持了美国国债,那么在将来美元贬值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必须保持不变。不论美元如何变化,1美元都要保持在6.83元人民币左右的兑换水平。只有这样,中国的巨额美元资产才不会对于人民币发生贬值。(左小蕾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