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开销都需要用到钱。用谁的钱?怎么用钱?钱怎么分配?无话不谈的夫妻谈钱又何尝容易?婚姻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钱财就像这条道路上的路障,管理得好则通行无阻,不好则只有半途而废了。各家的钱袋子大小不一样、内容不一样,管理方法也自然不同,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掌管钱袋这本经,每对夫妻或情侣都有自己的念法。
方式一:老婆是财务总监文佳 女 36岁 职员
丈夫是搂钱的耙子,妻子是收钱的匣子,这是最传统的家庭管账方式。
我们家的钱袋归我掌管。家庭的“财政部长”就意味着很多麻烦,要有会计师的头脑,还要有侦察员的敏锐,时刻防备丈夫“谎报军情”。丈夫是做生意的,他会一笔一笔地从我这里拿钱投资,赚的钱也是分批分批给我。
我的工作就是要算出利润,而我也发现丈夫会“谎报军情”,并不是说他隐瞒,而是说他会夸大利润的数目,这样在他口里我们家的财产总比我这个财政部长手上实际握有的资金要多。为了防止他认为我有贪污的嫌疑,每次我们都要就他生意上的各笔支出和收入做一个详细的核对。我甚至开玩笑说自己都可以做他的私人秘书了。
利处:女性勤俭节省、理财谨慎,能控制用度,能让家庭财产不随意浪费,人情世故也照顾得很细致。
弊处:女性喜欢用财权来控制丈夫的行为,也喜欢用丈夫的配合程度来衡量感情好坏。
方式二:老公是财务总监阿玲 女 婚龄3年
婚后,我把掌财大权移交给老公时,他乐坏了,满眼爱意地向我保证,多少年后,会让我们家的财产增加到多少多少。
每个月发工资,我老老实实地全额上缴,老公笑眯眯地接过钱,再按计划拨给我,典型的收支两条线。我花钱很少算计,有时就用超了,老公也不埋怨,差多少拨多少甚至更多;他自己则比较艰苦,领的钱只有我的一半,让我越发庆幸“不管钱,不用以身作则”。老公严于律己却宽以待我。我的开销中,比较大的两头是买生活用品和买书,只要看到喜欢的,掏钱是不眨眼的。有些采购的物品在第二天就束之高阁了,老公也不生气,反而说,有钱难买高兴。
每隔一段时间,老公会做一个结算。每次算完账,他都会跟我开个“通气会”,汇报结余和下一步的奋斗目标,然后两人分别在结算单上签字。
利处:男人更有理财意识,虽然不一定能节流,但通常能找到好的理财方式开源,让钱生钱。
弊处:男人在外面喜欢大手大脚,而且男人手上钱太多往往会管不住自己。还有的男人喜欢私设小金库,做妻子的心里要有本清楚账。
方式三:老婆贷款给老公理财黎晓 女 婚龄10年
我这人从来都是大大咧咧的,对钱也不例外。但我的朋友、父辈们都告诉我,管好了男人的钱,才能管住这个人、管好这个家。所以婚后我拼死也要争夺财权。哪里知道学金融的老公硬是在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上跟我较劲:“你既马虎粗心又不懂理财,只知存死钱。瞧我,光炒股就赚了30%,如让我管钱,保证每年有20%左右的增值率。”一番唇枪舌剑,我俩签订一纸合同如下:
甲方:贷款方(老公)
乙方:借款方(老婆)
*每月家庭收入在乙方处聚集,支出由乙方把关。
*甲方贷款行为严格执行《金融法》有关规章制度。
*贷款年利率为12%,本息一年一结。
*如甲方到期不能履约,乙方可扣除甲方每月的零用钱,并由甲方承担所有家务,直到还清所有本息为止。
利处:老婆把关,丈夫理财,各得其所,最有效的开源节流方式。
弊处:太生硬的合同关系容易疏离夫妻感情,如果妻子完全不参与谋划投资,一旦丈夫失败,容易产生埋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以前我并不是一个 AA制的奉行者,但是家庭经过几次失败投资后,我们家现在也实行了AA制。记得婚后头几年,我和老公一起出钱买房子,几乎没有什么闲钱,也无财可理。后来按揭贷款还完后,家里渐渐地有了一些闲钱。老公嫌银行存款利息低,就把所有的钱都投到了股市中去,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就损失了50%,直到今天还全线被套,想割肉又下不了手,想解套又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假如当时夫妻财产AA制的话,情况就会好多了,我是绝对不会去炒股的,如果自己有私人账户,现在或许还能帮老公补点仓,减少点损失。
王惠 34岁 职员
AA制只适合双方都是高收入的白领甚至金领,因为谁都知道两个人的钱如果分开花肯定会变薄,而像我们这种普通收入家庭可是经不起AA制的折腾的。特别是有了小孩之后,孩子的费用是根本不可能分得清你我的。最重要的是,各花各的不能统筹计划,不利于理财,而且很容易削弱彼此对家庭的责任感。
夫妻理财AA制近年悄然兴起。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夫妻每月各交一部分钱作为“家庭公款”,以支付水电、煤气等共同支出以及购房、炒股等大额投资,其余包括请客、购物、打车等费用都各自料理;另一种是水电、煤气费等日常开支平均分摊,而大额投资却各自为政。
利处:利于投资安全,个人自由的生活可以继续保持,利于互相尊重、不过分依赖,减少为小钱摩擦的几率。
弊处:不利于统筹安排计划,很考验夫妻双方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如果不完全互相信任,不知道对方的财务状况会使夫妻关系有隔阂甚至渐渐疏离。(云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