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可用额度非免费可用 专家:注意财务警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信用卡可用额度非免费可用 专家:注意财务警讯
2009年11月13日 08:52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使用信用卡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明明自己账户里有足够的额度,或者已经及时还款,但一看账单,莫名其妙还是欠了银行的钱,最后仍然是被罚各种费用。

  事实上,这正是许多信用卡消费者遭遇的用卡误区。若是退款时间在还款日之后才到账,所有的银行都不把退款当作还款,但若退款时间在还款日之前,部分银行只要退款在账单日前入账就可以算作还款。

  可用额度并非免费“可用”

  网友LS抱怨:看到账单里出现一笔诡异的超限费,回想一下,当时消费时额度不够了,就通过网银存了1000元,看到可用额度恢复了,可再刷出来最大额度只有800元,剩下的都算成超限。

  LS使用的是中国银行的信用卡,向该行客服咨询,为何之前存入1000元只有800元的额度,剩下的200元被当作超限费。客服称,中银信用卡的还款属于预授权,也就是说,存钱进去,当时并没有入账,只是额度实时变化,还款入账时间可能是t+1,t+2,周末的话可能达到t+3,而在这期间如果刷卡,并且刷卡入账时间早于之前的还款入账时间,就可能出现刷爆卡的情况,产生超限费。

  “这个‘超限费+还款预授权’的设计简直就令人费解!”LS抱怨道。使用信用卡要仔细核对账单,可用额度也不尽全是免费。

  退款不能当还款

  Sdaf上个月通过信用卡消费了7400元,不过,他通过退货也获得了3800元的退款,心想满足了最低还款额就可以了,结果这个月账单寄来,还是被罚了滞纳金和借记利息。

  事实上,若是退款在还款日之后才到账,所有的银行都不把退款当作还款,但若退款时间在还款日之前,部分银行如招行、建行只要退款在账单日前入账就可以算作还款。

  不过,由于消费者对退款入账时间难以控制,因此若有退款时,最好仍然按照消费全额来进行还款,避免退款未入账造成还款滞纳。

  第三方支付并不能实时到账

  为了能及时方便地还款,不少人选择了拉卡啦、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但网友yongchian的经验表明,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款也有一个时限,并不能实时到账。

  网友yongchian也抱怨,通过一些第三方的渠道如拉卡啦、快钱还款,差一点也因为不及时险些要交滞纳金。

  幸亏发现没收到银行的确认短信又去柜台还款才得以弥补,之后查账发现,柜台的还款记录还排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前面。

  记者了解到,由于通过其他渠道还款也需要走各种流程,因此时间上的把握也要注意。

  而各银行还款到账日、滞纳金及信用卡额度恢复规则也都不尽相同。如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信用卡,需在到期还款日前3个工作日还款,否则银行会收取滞纳金,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需在到期还款日前2个工作日还款,否则银行会收取滞纳金。

  而使用快钱,也会遇到在T日缴款,T+1提交到银行,T+3日看见记账在T+2日了,若拿捏不好还款日期,快钱就变成了“慢钱”。

  自测信用卡是否亮红灯

  总是花得超出预算,到发薪日就已经口袋空空,就是人们说的“月光”族,很难一次性支付大额的支出,譬如回家的双程机票或购买液晶电视。一直只偿还最低还款额,不清楚自己总共有多少债。几乎透支全部信用卡额度总是到最后一刻才付账单,刻意对你的伴侣或者合作伙伴隐瞒你的债务状况。

  专家提醒市民注意上述财务警讯,如果发现自己至少有2项的答案是“是”,这意味着个人财务已出现了问题。必须赶紧采取措施去解决它。比如,把担负的债务责任进行优先排序整理,基本的生活费用、医疗开支等支出需要优先处理,又或者居住的房子正在缴房贷,如果无法正常付每月房贷,那么作为抵押物的房子就可能被没收,借款人会失去住所,这类影响到基本生活的问题需要首先得到解决。

  此外,尽量避免因为一时财务困境而连续拖欠还款,因为这对个人信用记录影响深远。专家表示,借款人可主动和银行协商调整还款计划,假如无法做到半年内每月偿还5000元的话,可以跟银行商量改成每月偿还2500元。大多数银行会同情那些善意的无法还款的人,因为追债对银行来说是一件需要投入时间和成本的事情。 (文/记者孔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