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50万元流动资金先购房还是先投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家庭理财:50万元流动资金先购房还是先投资?
2009年09月08日 13:1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马女士今年36岁,现任某股份制银行中层领导,年薪20万元;老公林先生在国企任中层干部,年薪15万元。夫妻俩有个5岁的小孩,明年上小学。马女士有一套在外环的自住房,市值200万元;另有一套老房子市值60万元,目前闲置。自住房尚有20万元贷款,每月以公积金还贷。

  家庭每月用于小孩的开销约3000元,每月交通、餐饮和其他开销在1万元左右,每年走亲访友还需花去2万元。家庭有储蓄30万元,另有银行理财产品20万元,以短期类理财产品为主,目前年收益率仅为2.5%左右。

  马女士表示,由于前段时间上海房价涨幅较快,她希望找到好的房产投资渠道;另外,马女士也希望在目前低利率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收益率,希望理财师给点建议。

  方案一

  在大盘2800点以下择时入市

  渤海银行北京分行理财师姜龙君

  【现状分析】

  马女士家庭总资产310万元,负债20万元,资产负债率6.5%,家庭负债率较低,具备追加按揭贷款的能力;家庭年收入35万元,支出17.6万元,收支比例50.3%,表明家庭消费过高,不利于财富积累。究其原因:一是孩子的早教支出,二是单位离家较远造成的额外开销,三是走亲访友、交际应酬的支出。家庭具备压缩开支的空间。

  马女士有一套市值60万元的闲置老房,长期闲置着实可惜。马女士的金融资产为活期储蓄和短期银行理财,流动性好,但资本收益率低,需要加以提升。

  【理财规划】

  房产规划 马女士的小孩明年上学,需要每天接送。马女士居住在外环附近,每天往返于住所、单位和学校,不仅将增加支出较大,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闲置老房交通便利,建议马女士重新装修老房并搬回居住。若老房的位置不能兼顾上下班和孩子上学,则考虑出售现有老房,置换一套满足上述条件的二手房,而目前的住所可供出租或偶尔自住。

  近几个月房价的报复性上涨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在实体经济并未反转之前,不排除再度调整的可能。但长期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国重点城市的房价一定是波浪式上升。因此,不动产投资不失为一个稳健的投资品种。

  马女士家庭月收入2.9万元,可承担1.5万元左右的月供,最多可申请住房贷款240万元或商用房贷款130万元。当前困扰马女士的最大难题在于首付款的短缺,如有必要,可通过抵押现有住房来筹集,但须先以自有资金结清剩余的20万元公积金贷款。

  投资规划 马女士夫妇工作稳定,保障齐全,可以购买定期寿险、意外险和家庭财产保单,以备不时之需;为孩子投保两全保险附加大病或意外伤害险,也可同时配置分红型保险储备孩子未来的教育金。

  马女士现金资产50万元可做如下安排:3万元应急备用金,2万元购买保险,15万元留作老房装修基金,其余30万元存入银行,准备投资股票,待大盘跌破2800点择时入市,选择资源类和低市盈率的龙头品种加以配置。但股票投资是一项风险性高、技术性强的品种,要在相对安全的区间介入,执行严格的纪律,戒贪戒躁止盈止损,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

  方案二

  以置换方式在内环购买自住房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外滩财富中心范一民

  【现状分析】

  马女士和先生收入较高,家庭财富的增长主要靠薪水收入,家庭开支主要集中在日常开销和子女教育上,约占年收入的50%。除了30万元银行存款外,家庭投资主要为期限较短的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略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从总体来看,生息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低。

  【理财规划】

  马女士希望能提高生息资产的收益率,关键在于她的期望值和风险承受能力。若马女士属于稳健型投资者,建议她主要投资银行系的信托类产品。

  目前半年期的产品年收益率约为3%,1年期的产品年收益率约为5%,部分期限较长的产品年收益率甚至可达7%。考虑到她对房产投资的兴趣和资金流动性等因素,1年期以内的产品较为合适。

  马女士目前手头有流动资产50万元,建议购买30万~40万元的理财产品,剩余部分在预留一定数额的家庭备用金后,投入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中,在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均衡整体资产的风险和收益。

  由于马女士的房子在外环线附近,导致平时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孩子明年上小学,建议马女士家庭在综合夫妻工作和子女教育等因素后,通过置换的方式在市区内环线附近购买一套自住房。如果新房价格较高,可将现有的2套住房全部出售以弥补资金的不足。

  当然,都在企业担任中层领导的马女士和林先生收入稳定,应充分利用公积金账户内的余额有效降低贷款成本,减轻家庭的负担。此外,如果手头有多余的非自住房,应在简单装修后出租,提高投资回报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