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多”引爆高端理财市场竞争白热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一对多”引爆高端理财市场竞争白热化
2009年08月26日 11: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放行日益临近,高端财富市场的竞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业内人士指出,针对高净值人群的争夺战正在各家金融机构之间展开,未来市场上除了涌现出更多的同质化产品外,投资者也可能从机构间的竞争“渔利”,坐享更低的投资成本。

  竞争白热化

  据记者了解,基金“一对多”业务的开闸,掀起了高端理财市场的轩然大波。由于针对的多是投资金额在100万以上的高端人群,此前开展了相关业务的机构都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并在积极研发新产品以应对“一对多”。

  面对基金“一对多”的竞争,作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PE产品正被各家私人银行加紧研发,以期在未来发售与基金的“一对多”抗衡。比如此前PE产品的发行大户招行,建行等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年内仍将继续推出新的股权投资或PE类产品。

  而为了应对挑战,券商也正欲通过创新产品来留住“老客户”的资金。据报道,目前券商正准备推以100万元以上资金客户为目标的“小集合”,并发行PE(股权投资)集合理财产品,来应对基金“一对多”业务带来的挑战。

  作为传统针对高端理财客户的私募渠道,目前却因为基金“一对多”业务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前为了打击多头开户打新股的行为,中登公司暂停了信托公司开立新的账户,而阳光私募均是通过信托平台进行操作的,受到暂停开户的拖累,近期阳光私募已无法发行新的产品。”普益财富研究员赵杨指出,虽然其表示基金“一对多”业务短期内对阳光私募或许无法造成巨大的冲击,“但眼下其开户上的‘短板’确实对‘一对多’是个利好。”

  产品日趋同质化

  “看一下现在市场上针对高端客户的产品,可以发现其同质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产品经理如此表示。他指出,从目前基金公司透露出的产品设计信息看,“一对多”业务将一改以往公募基金相对重视排名的操作方式,而更加注重绝对收益,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阳光私募的操作理念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各家机构除了在业务上的竞争外,相互之间联手推出的产品也从渠道上将产品进行融合,使得市场上有了更多“类似”的面孔。

  以光大银行近期发行的创新型产品“阳光私募基金宝”为例,就可以明显寻觅到其中的“私募”踪迹。据光大银行上海分行零售部总经理助理徐欣介绍,该产品是光大联手北京星石、上海尚雅、深圳民森、上海从容、上海涌金等5家私募基金公司推出的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这个产品除了保持私募一贯的追求绝对收益的操作理念外,还引入了PK机制来激励各私募基金取得好业绩。”据了解,产品将根据各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不同时期的市场特征、产品的申购赎回情况在各私募基金间进行资金的配置调整,另一方面对长期管理能力较差的私募基金公司进行更换,并不断寻找新的管理能力较强的私募基金公司纳入产品的投资运作。“这和私募目前的市场环境非常相似,优胜劣汰十分明显,业绩差的公司和私募基金经理基本上就没有市场了。”

  投资者或可坐收“渔翁之利”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高端理财市场上竞争的核心,其实并不是此前大众以为的产品资源,而是客户资源。因此在这场竞争中,原来拥有大量高端客户的银行和券商成了最有主动权的机构。

  “在基金开展‘一对多’业务后,券商的客户资源因为其投资习惯的特殊性,被分流的可能性更小。因此银行将成为这场竞争中的主导力量。”上述产品经理分析道。

  故而未来的高端市场上,因为银行拥有核心的客户资源,所以在管理费、业绩提成等方面更有话语权,“相对而言,即便是高端投资者,他们面对基金公司、私募等机构的时候,无法享有议价能力,很多时候仍处于弱势。”徐欣表示,但未来这一趋势将会得到改变,银行一旦决定联合其他金融机构推出相关产品时,因为其自身拥有巨大的资金量,(此次“阳光私募基金宝”计划募集50亿元)可以从管理费、申赎费等方面争取到更低的成本,一方面以增加自身产品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投资者坐收机构竞争的“渔翁之利”。( 金苹苹)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