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3日在证监会基金部专家评审会上获得通过,浙商基金和纽银梅隆西部基金两家筹备中的新基金公司一直是业界关注焦点。《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了解到,上述公司目前尚未最终拿到批文,且仍将以公募基金业务打头阵,业界传闻的“先私后公”模式暂不会落实。
尚未拿到“准生证”
“程序还没走完,现在还没公告。”一位权威人士就浙商和纽银基金的审批状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两家基金公司其中之一的筹备项目组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自己一直密切关注此事,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拿到批文,据他了解,另外一家也没有拿到批文。
“这件事有它自己的签报程序,迄今为止我们还在走程序的过程中。”上述项目组负责人表示,“目前只差临门一脚。我们随时准备补交新的材料。”他预计,月底拿到批文可能“比较难说,够呛”,在拿到批文后15至30天内即打算挂牌。这也意味着,新的基金公司三季度内将挂牌成立。
资料显示,在2008年11月民生加银基金公司获批之后,长达18个月没有基金公司获批。此次获准生证后,这两家基金公司将分别成为国内的第61和62家基金公司。
公、私募业务门槛或一升一降
至于之前的18个月内为何一直没有公司获批,业内人士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监管层觉得行业增长过快,产品已经供过于求。”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
他表示,此前坊间有说法称,证监会打算修改新基金公司成立的政策,在设立新的基金公司时,先只允许从事专户等私募业务,暂时不批准公募业务。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上述“先私后公”的说法可能来源于证监会基金部对一些监管政策的修改计划。他透露,一些旨在鼓励“一对一”“一对多”等私募性质的专户理财业务,提高公募基金发行门槛的政策修改正在进行之中。这是将来基金行业发展的一个思路。
“本来私募(业务)的门槛就应该比公募(业务)低。”上述人士认为,不管公募还是私募,都应该以基金经理的水平和业绩来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规模。
在此之前,依照《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和《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基金公司要想获得专户理财资格需满足两方面的条件:基金公司自身需要净资产不低于2亿元,在最近一个季度末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等值外汇资产。
目前,许多业绩不错的基金公司都因“200亿”这一规模要求而被挡在专户理财业务门外。
针对新基金公司“不能做公募”的说法,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不会限制新基金做公募,只是提高公募的门槛,同时降低专户理财等私募业务的门槛。”
两家新公司仍以公募业务起家
是否“先私后公”正是浙商基金和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等在筹基金公司备受市场关注的原因之一。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两家基金可能是新模式的最早“吃螃蟹者”。
上述在筹基金公司负责人对这一说法表示了否认。“不可能吧。我们提交的材料还都是从公募平台来进行的,还是会先公后私。” 而从新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更希望先从事公募基金业务。“我们的投入很大,当然希望可以获批公募业务。”
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也表示,新规尚在修改之中,在颁布之前不会执行。即将获得审批的两家基金公司并不会受到这一监管思路变化的影响。
虽然目前专户理财业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据了解,规模最大的也不过30亿,单只产品的规模一般在2亿至3亿左右,和公募基金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规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何况,做好专户业务,门槛其实并不低。和公募基金相比,专户对基金经理等个人品牌的依赖更大。对缺乏股权激励的公募基金而言,采用这一模式后,人才流动带来的风险也更为集中。“专户的模式和阳光私募很像,但缺少阳光私募中的明星基金经理带来的规模效应,很难做得很大。”一位阳光私募人士评价。
参与互动(0) | 【编辑:梁丽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