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基金业绩的稳定背后,势必有一支稳定的投研队伍在支撑,而基金经理对基金的影响举足轻重。但曾几何时,在金融圈中出了名的保险代理人跳槽风刮到了基金圈,记者办公室五个买基金的同事中,四个手上的基金经理换了岗。买基金的大多不是投资专业人士,冲着明星基金经理而去的投资者遭遇到“管钱人”离职的尴尬。
跳槽风从保险圈刮到基金圈
不少基金经理管理基金几个月后匆匆离职。如钟志伟4月担任诺安增利基金经理,9月离职;原景顺鼎益基金经理涂强、原180ETF联接基金经理卢赤斌、原长城久富基金经理韩刚等均是在年内任职然后又匆匆离职的。
此外,2009年,在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中,还有一部分选择去了私募基金或者是去筹办自己的私募基金。原泰达荷银稳定基金经理李泽刚、原华夏优势增长基金经理张益驰、原华夏回报基金经理颜正华、原长盛基金同益基金经理许彤都选择了这条路。
记者发现,受基金排名、研究能力、人情法纪的种种压力,不少基金经理的生活并不快乐。除了主动跳槽,行业内还丧失了不少因身体原因而早逝的大将——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孙延群于今年7月5日因胃癌不治在上海逝世,享年41岁;再往前推两周,私募元晓扬投资董事长、原君安证券总裁杨骏离开人世,享年44岁。
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做这一行的往往不差钱,平时开销很大,但生活没有规律。”甚至自己圈里的一些基金经理过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老实说,我们的生活质量,真的比不上一个月3000元的普通老百姓,但是,上了这个快车道,就下不来了。”
基金经理来去匆匆基民叫苦
同时,专户理财业务的放开也让开放式基金再受冲击,一些基金经理“弃公投专”,原本奔着这些明星基金经理而来的基金持有人利益谁来保护?
很显然,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并不利于基金的运作。诸多基民对基金经理频繁跳槽怨声载道,但在目前基民似乎只能用赎回来解决不满,自己还要花上2%左右的成本。
已经有业内人士指出,投资人购买一只基金的时候,基金契约中公布了该基金基金经理的简历。不少基民因此买了基金,某种程度上,这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客户的承诺。基金经理因为个人薪资原因跳槽、基金公司因为公司利益进行人员调配等,理应得到基金持有人的同意。否则,就算是违约。“但到目前为止,基金持有人大会形同虚设,基民不满只能用脚投票。”该人士表示。
对基民来说,无论是“追星”还是“追公司”,其实都是有风险的。以2007年基金卖疯了的时候为例,首日销售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基金一日募集资金超过了1100亿元,创下新的基金单日募集资金全球之最。家住杨浦的张女士清晰地记得自己拿出10万元认购,最后大概只买到1/4也就是2.5万元左右的基金。然而2007年末开始风云突变,受金融危机影响,到现在净值仍然只有0.61元 (截至11月23日)。张女士整整亏了39%,她现在庆幸幸好当时没有全部买上。
“目前国内基金业的情形是,投资人本身的不理性,基金作为一种理性消费品变成了一种快速消费品。投资人对待基金业绩急功近利,依靠短期化业绩衡量基金经理的水平。这也导致了基金经理整个队伍的投资行为短期化。 ”一基金经理感慨目前的行业现状。(崔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