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市基指再创新高 部分封基分红预期或已透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两市基指再创新高 部分封基分红预期或已透支
2009年11月18日 09:0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沪深基金指数小幅收高,从10月30日算起,截至昨日,两市基金指数已经连续13个交易日上涨,不仅突破2009年7月底时的年内高点,更向着2008年1月时的历史高点稳步前进。

  年度分红预期推动封闭式基金近期表现持续超越大盘,成为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投资品种之一,但据测算,部分封闭式基金近期的涨幅或已透支了其分红预期,基金裕阳、基金安顺、基金兴华测算的分红后折价率尚不到20%

  概况:

  封基整体表现持续战胜大盘

  从盘面上看,昨日开盘交易的32只封闭式基金中,18只上涨、4只持平、10只下跌。基金金鑫上涨2.41%,领涨封基,其他涨幅较大的有基金汉兴涨1.31%,基金泰和涨1.18%,基金金泰涨1%,基金兴华涨0.89%。

  自今年9月1日大盘探至中期调整低点至昨日,封闭式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持续优于大盘,超额收益明显。按收盘价计算,其间,上证综指涨幅为22.33%,上证基金指数和深证基金指数涨幅则分别达27.9%和29.07%。

  封闭式基金板块二级市场的集体走强,使其整体折价率快速下降。

  据天相投资统计,上周五26只传统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率较前一周的22.54%下降0.87个百分点,折价率降至21.67%,这一折价率打破了7月24日封闭式基金周折价率21.95%的纪录,创出封闭式基金年内最低折价水平。

  拉长观察期间,10月份以来26只传统封闭式基金的周折价率依次为24.83%、23.41%、22.15%、22.54%、21.67%,折价率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已下降了超过3%。

  业绩:单位分红最高可超0.5元

  市场人士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年度分红预期是推动封闭式基金近期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报告表明,三季度末,19只传统封基的累计单位份额可分红金额为正。 其中基金裕阳最高,约为0.5495元/份,而基金裕泽最低,累计的单位份额可分红金额大约为0.0469元/份。另据统计,第三季度,26只传统型封基的可供分配的基金利润约为57亿元。

  从具体基金来看,单位分红额排在前三的封闭式基金是基金裕阳、基金安顺、基金普惠,其前三季度每份可供分配收益分别为0.55元、0.52元、0.5元。其次是基金兴华、基金天元、基金安信、基金通乾、基金景福、基金裕隆、基金景宏,其前三季度每份可供分配的收益分别为0.46元、0.4元、0.33元、0.33元、0.29元、0.26元、0.26元。

  而根据国信证券的统计,若今年第四季度上证指数涨幅超过20%,则A股市场的每一只封基2009年度都有分红能力,其中最大的分红幅度可望达到0.62元,最小的幅度也有0.1元。截至11月17日,上证指数上涨幅度已经达到18.11%。

  判断:

  部分封基分红预期提前消化

  持续超越大盘的表现使封闭式基金近期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但有前期积极看好封闭式基金的研究人士却开始对投资者追涨行为持谨慎态度,认为部分封闭式基金近期的涨幅已透支了其分红预期。

  “经过前期大幅上涨之后,封闭式基金的分红预期部分消化,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一些分红额高、长期历史业绩好的基金折价率维持在低位,分红额存在透支的风险。”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人士指出。

  “上周,封闭式基金延续了几周以来的强势表现,分红预期对基金二级市场价格的推动作用明显,但分红预期也使得基金折价率水平分化愈加明显,部分基金的折价已经下降到17%左右或者更低,弹性空间收窄。”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张剑辉也提醒投资者,在市场上行压力较大、年度分红行情亦存在反复的背景下,短期内应关注折价水平变化。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令华测算,以11月6日的净值、收盘价及封闭式基金广义红利(净值中高于1的部分)进行调整。一些封闭式基金在分红后折价率在23%左右,而现阶段不具备分红条件的(净值小于1)的两只大盘封闭式基金基金鸿阳和基金丰和折价率分别为26.84%、27.92%,分红后折价率绝对值低于这些未分红的封基表明价格已经被高估,分红预期被提前消化。

  因此,曾令华认为,短期内应该回避基金开元、基金泰和、基金裕阳、基金安顺、基金汉盛等基金。

  而记者根据众禄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预计分红数据测算,不考虑股指的形势,分红后,部分封闭式基金的测算折价率已不足20%,如果考虑正常折价率在18%~20%之间,分红行情上涨动力实已有限,甚至已透支分红预期。(记者吴倩)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