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从基金业内了解,随着几家大型基金公司和银行在“一对多”业务上的逐渐妥协,“一对多”产品的当前的火爆或将过去,随之而来的或将是转入常态。
71只基金“一对多”
此前,由于基金“一对多”产品设计中的业绩报酬分成条款未能在监管层获得通过,而与几家大银行的后续谈判也未顺利完成,所以华夏、嘉实等基金公司缺席了前两批“一对多”产品盛宴。虽然部分基金公司未能赶上“一对多”的“头班车”,但市面上的先发产品却着实火了一把,在基金公司前期营销工作的铺垫下,不少“一对多”产品火速完成了募集。对此,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对‘一对多’的新鲜感、公募基金公司的品牌效应以及名额的相对稀缺使得“一对多”产品保持了热销的局面。”
不过,随着上周第三批“一对多”产品在证监会获批放行,以及华夏、嘉实、易方达、招商、汇添富、国投瑞银、国泰等公司的陆续加入,“一对多”产品已渐入常态。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获批的“一对多”产品共有24家公司71只产品。
节后继续募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产品报批的角度及出于满足大众需求的考虑,前期获批的“一对多”产品主要以灵活配置型为主,这类产品受众最广,投资理念及操作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与接受。专家表示,随着“一对多”产品进入常态,竞争将加剧,大众的需求将获得基金公司更多的关注,差异化或成为致胜的王道,“一对多”专户的专属性将更表现得更鲜明,一些产品甚至可能为某一小群投资者量身定做。
记者从基金公司内部了解到,为了保证产品的顺利募集,基金公司拿到多只产品的批文后,有时会分先后顺序来进入销售,避免自己的产品相互撞车。调查显示,景顺长城、光大保德信等公司就把获批的部分产品放在国庆节后开始募集。
业绩定成败
从目前获批情况来看,有资格管理“一对多”专户产品的30多家基金公司中大部分已有产品面世,市场的关注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产品的业绩上,看谁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真金白银,而前期市场营销、渠道谈判等外在因素则将退居次席。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表示,从投资者角度来看,随着更多的公司和更多的产品的入市,“一对多”已逐渐步入常态,产品的供需较为合理,名额不再像前期那么紧张,投资者可以更加从容地关注基金公司平台及专户团队实力等影响产品长期业绩的因素,而不再是简单的以抢到名额为目的。
该分析师同时指出,“一对多”产品本身采取备案制,相信前期业绩较好的公司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后续产品发行节奏,投资者的选择面将会越来越宽。而在选择“一对多”产品时,投资者可以参考选择公募基金的思路,从4P出发来选购“一对多”产品,即Platform(公司平台)、People(投研团队/基金经理)、Process(投资决策流程及风险管理流程)、Performance(业绩表现)。(胡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