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申报首日。《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已经有多家基金公司上报了自己的产品方案,争抢“一对多”业务第一单。对此,一位权威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没必要争抢“首班车”,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准备充分,“能卖得出去是关键”。该人士还透露,只要基金公司的产品材料符合规定,就可以备案。
据了解,17日的时候就有20多家基金公司携带百余只一对多产品齐聚北京,只等18日监管层开门受理,由此可见基金公司的迫切程度。而且,很多基金公司都一次准备了5只产品。从产品类型上看,既有从绝对回报方向设计的灵活配置型产品,也有偏债型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产品的设计年限,多为一至两年。
但是,对于这种大规模的产品集中申报,有业内人士开始担心有些基金公司报着先把产品报上去再说的态度,实际准备并不充分,如果真要集中发行,恐怕发售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议管理层应进行节奏调控。
据了解,基金管理公司18日起将资产管理合同草案向证监会正式申报,办理登记备案,监管部门如无异议在10个工作日进行书面确认。之后,基金公司就可以开始发行产品募集。
“产品只要符合要求,就可备案,至于最后产品能不能发出去,基金公司应自担风险。”上述权威人士对这一问题这样解释。
业内人士则认为,如果基金公司单纯追求产品的数量和发行先机,没有稳妥地准备,最终可能会导致业绩不佳,这样对今后再次上报的“一对多”产品是否顺利获得备案将受到影响。所以,基金公司与其追求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不如根据自身能力量力而为。
与业内人士担心不同,很多基金公司对于“一对多”首发产品都充满信心。理由是,很多基金公司为专户很早就配备了专门的团队,而且也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与一些主要银行渠道和目标客户群进行了前期沟通和意向性谈判,并且就风险偏好、投资方案等达成了一致意见,个别渠道甚至已经完成客户预约工作。以博时为例,此次上报的5只“一对多”专户产品涉及灵活配置类、数量投资类、避险增值类三大类别,各只产品的投资策略风格清晰,体现出较多的差异化、多元化特征,而且,这5只专户产品分别由不同的银行托管和销售,旨在满足不同渠道、不同类型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博时基金副总裁李全补充说,博时不会单纯追求产品的数量、规模和发行先机,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为。而且,博时已经成立并不断优化三大专业团队,就为了可以更好地开展专户“一对多”理财业务。
对于“一对多”这一新业务的前途,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魏慧君表示,这个市场有很庞大的潜在客户,因此,这项业务推出后应该是有很乐观的发展空间。他同时也指出,由于产品创新较少,很多产品在设计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因此,各家基金公司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客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那些历史业绩好的公司无疑具有优势。(侯捷宁 庄少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