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集团,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签订了金融合作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黑石集团将在上海浦东设立其首支地区性的人民币私募基金——黑石中华发展投资基金,募集资金约50亿元人民币,资金投向以浦东及上海周边地区为重点领域。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表示,尽管全球仍处在金融危机之中,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良好的回报,黑石不会减缓在中国的投资。
黑石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其另类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对冲基金的基金、夹层基金、高级债券基金、私人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上海浦东新区被规划为国际金融区,区政府在许多公司持有股权,双方达成合作后,这些公司或许日后能受益于黑石公司的运作经验。
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这让很多国际私募盯准了上海,急于利用这次改革进军中国,这将降低外资金融机构筹集人民币资金的难度。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黑石集团此次在华设立投资基金,相当于中投公司部分对外投资的“出口转内销”。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每股约29美元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无投票权普通股,锁定期4年,这是中投成立后的第一单。黑石集团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初始发行价为每股31美元股票,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如今在14 美元左右,以此计算,在不计利息的情况下,中投公司3年来在黑石上的投资,浮亏在50%左右。
而在美国独立调研机构The Corporate Library日前公布的2008美国CEO薪酬排行榜显示,黑石公司CEO史蒂夫·施瓦茨曼以7.02亿美元拔得头筹,甲骨文(Oracle Corp.)的CEO劳伦斯·埃里森以5.57亿美元的天文数字紧随其后。去年榜上有名的高盛CEO今年就被挤出了排行榜前十。而黑石集团刚刚宣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黑石私募业务在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98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240万美元,此外,黑石的金融咨询业务第二季度增长至8350万美元。而黑石旗下的资产管理业务第二季度的营收1.40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2.251亿美元。
另据透露,国际金融巨头高盛也准备在近期成立一只类似的合资基金,但是其合作方现在还不得而知。高盛与许多中国企业关系紧密,例如中国第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平安保险等。
此外,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也于近日宣称,其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亦获准注册。据悉,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第一东方(上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获批准注册,成为首家在上海正式落户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该公司计划在中国募集资金60亿人民币,投向专注于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及当地环保的项目。
第一东方集团是一家国际投资集团,在香港、北京、伦敦等地均有办事处。第一东方及联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超过100个。上海市政府在6月曾表示,将尽快允许国际私募股权公司在当地设立全资子公司,以便能推出人民币基金用以投资国内企业。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诸立力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着手与地方政府探讨一些符合中央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合作项目。”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黑石宣布筹划建立规模50亿元的人民币私募基金的同时,有关部门已向国务院提交了监管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的规定草案,但草案的具体细节尚不明朗。早前,尽管一系列试点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在运作,但是相关法规的滞后,使得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并不通畅。
“随着中国国内流动性大幅增长,经济持续扩张,以及中央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刺激国内投资,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中国国内交易的诱人之处,以及为了促成在岸交易而设立在岸投资平台和人民币基金的可取性,”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O'Melveny & Myers)的律师最近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来自央行数据的显示,二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779亿美元,其中不能由贸易顺差、FDI(对外直接投资)以及汇率变动解释的达1343亿美元,这些热钱以合法和不合法的渠道进入内地。热钱进入内地,主要流向收益高的股市和楼市,这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当热钱进入房地产领域后,更易扰乱经济大局。
业内人士指出,热钱具有双重面孔。热钱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流动性泛滥的领域,而在流动性紧俏的领域里,其可以起到提振流动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股市和楼市流动性过剩,而其他经济部门流动性紧缺,包括一些国家大力倡导却乏人问津的产业,若能将资金引入那些“冷门”产业,可活跃中国经济。
有消息透露,除了设立人民币基金之外,黑石还计划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这在经营上将比海外基金拥有更大的自由度。除了能够直接募集人民币资金以外,在本地注册的子公司还能够投资于不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尽管这些国际资本巨头加快了本地化的步伐,但是一些未知因素仍然存在,例如,能否获准投资媒体等中国的敏感行业。(何 君 刘爱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