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今起正式申报 多公司争抢首批业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基金"一对多"今起正式申报 多公司争抢首批业务
2009年08月18日 10: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8日我们将第一时间上报产品方案。”国泰基金总经理助理、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之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日(18日)起,基金“一对多”业务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正式实施,相关产品也开始正式申报,富国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派出产品申报团队赶赴北京,争抢首批“一对多”业务。

  平均发行规模预计1-2亿

  “一对多”产品具体的报备和发行规则是:基金管理公司自18日起就可以将资产管理合同草案向证监会正式申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监管部门自收到完整的产品材料后,如无异议,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备案登记,回复备案登记表,进行书面确认。之后,基金公司就可以开始发行产品募集。这样算来,专户资金预计下月就能入市。

  据了解,基金公司首批上报的产品,既有从绝对回报方向设计的灵活配置型产品,也有固定收益类产品;产品的设计年限,多为一至两年。据梁之平介绍,国泰上报的产品股票投资范围可从0到100%,在部分产品设计中还加入了锁定下行风险等要素。“国泰财富管理团队还专门设置了组合控制员,对投资过程进行实时的风控。”

  同时,各家基金公司都在纷纷扩充“一对多”产品线的储备。如富国基金已经准备了大量的标准化设计方案,包括量化投资策略、债券、保本策略等等,“从前期的客户走访情况来看,这些产品都有需求”,富国基金产品与营销策划部总经理黄晟表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一步调整,达到更为个性化。”

  各基金公司为专户配备了强有力的团队,来自富国基金的信息显示,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助理严建红将执掌绝对回报类产品。严建红拥有12年的证券从业经验,曾任平安证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2003年至2006年负责平安保险权益投资期间,管理资产规模逾百亿,且均获得远超市场及同行的绝对收益。

  有基金公司专户负责人表示,多数基金公司都准备一批报5只产品,预计可能会先批下2、3只,至于首批产品的募集规模,预计平均规模在1-2亿元,发行时间取决于各家公司之前的准备。有的公司如国泰基金,对于“一对多”首发产品充满信心,其首批上报产品分别拟由5家不同渠道代理发行,据梁之平介绍,拥有30多人的国泰基金财富管理团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城市,与一些主要银行渠道和目标客户群进行了前期沟通和意向性谈判,并且就风险偏好、投资方案等达成了一致意见,个别渠道甚至已经完成客户预约工作。

  市场关注两大焦点

  业内人士反映,现在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大量公司挤在一起,争抢首批“一对多”业务。资料显示,有专户资格的基金公司共约30余家,诸多公司都和多家银行合作,准备了多个产品方案,以每家首批上报5只产品计算,就有约150余只产品涌向证监会,其合作渠道又遍布工、农、建等各大银行以及招行、浦发等中小银行。一个渠道一般手中都有10多个产品,有的银行已谈妥30多个“一对多”产品,重叠发行似乎不可避免。业内人士呼吁管理层进行节奏调控,各银行渠道也应进行内部调控,有的银行光顾着跑马圈地,与基金公司合作先把产品报上去再说,实际准备并不充分,到时候真要集中发行,恐怕发售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投资者如何退出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细则规定“资产管理计划每年至多开放一次计划份额的参与和退出。开放期原则上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但有时投资者可能难免会遇到急用,需要在非开放日赎回,是不是允许赎回也引起一些争议。目前来看,如果投资者要在非开放日赎回,基金公司倾向于收取一笔较高的违约费用,退出违约金预计不低于退出金额的2%,这笔退出违约金并不归基金公司所有,而是全额归入专户产品。因为这些客户的退出一来会打乱既定的操作计划,二来还有可能导致专户产品的被迫清盘结算,可能会给其他投资人造成损失。但如果退出人数较多,是按一个标准收取违约金,还是根据金额大小、对于产品的冲击力度、距离下一次开放日剩余时间的长短收取不同比例的费用未有定论,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徐国杰)

【编辑:李妍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