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板在即 创业板仍有六大悬疑尚未释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开板在即 创业板仍有六大悬疑尚未释清
2009年10月22日 07: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等待10年,创业板终于要粉墨登场了。对于股民来说,还有诸多疑问悬在半空,不免心怀惴惴。

  悬念之一:“逢新必炒”这次是否会失灵?

  这次,已经发行和即将发行的创业板公司预计10月下旬或11月集体上市。分批发行、集中上市使得短期供给集中放大,而抑制新股上市首日恶炒的盘中临时停牌举措更加严格,加上创业板开户还未全面普及,真正敢于在创业板二级市场尝鲜的投资者数量可能较为有限,以往“逢新必炒、高举高打”的场面是否会重复,令人怀疑。

  有投资者归咎于已发行的这三批创业板公司“市盈率太高”。确实,综合计算下来,这三批共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56.6倍,而最具可比性的深圳中小板已上市的近300家公司目前的平均市盈率在40倍左右,创业板公司还没上市,就高出中小板逾40%的溢价率。如果创业板公司上市开盘平均上涨20%,市盈率就是68倍;如果上涨30%,就是73倍,无疑会在短期内积聚很大的风险。

  但是,不具备疯狂炒作的条件是否就意味着市场不活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招股说明书中的发行市盈率是静态市盈率,而非动态市盈率,而上市后市场一般以动态市盈率来定价和进行估值分析,所以,应该更多参考的是这些公司已经公布的2009年中报财务数据和即将公布的三季报各项财务指标,并结合行业情况、公司管理层素质、生产技术水平、研发及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市场份额等诸多因素进行预测和评估。如果开盘价格合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就不会作壁上观。

  所以,我认为,逢新是不是会炒,需要根据各家公司的具体状况和当天开盘价格来综合研判,不能简单下结论。

  悬念之二:估值方法需要新的标尺?

  近期市场关注更多的是创业板首日的开市表现,实际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还需要一定时间去观察并留待市场检验。这也是基金们虽然修改了合同,但还是纷纷表示初期会谨慎行事的原因之一,创业板公司中长期的估值和定价确实是一个难题。

  据笔者学习心得,对创业板公司估值,除主板市场成熟的“相对估值法”外,还需要结合“现金流折现”等“绝对估值法”,它更强调动态估值,并且还需要重视有些财务比率的变化,比如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用“相对估值法”时,除需要考虑P/E(市盈率)和P/B(市净率)指标外,还要加大PEG(市盈率增长比率)指标的考量权重。

  由于创业企业普遍具有非线性成长规律和业绩稳定性不强的特征,除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外,一些定性指标也非常关键,比如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股利分配政策、资源控制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公司战略等。

  悬念之三:是公募还是私募的天下?

  由于小盘股的流动性、市场的冲击成本和基金本身存在的赎回压力,创业板设立伊始,公募基金投资比例还只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对基金净值的贡献度有限,投资损益也不会很明显。创业板高估值的特征也加深了公募一开始的“谨慎”,因而希望公募基金在一开始就呼风唤雨似乎不现实;而私募基金资金性质和操作风格“小快灵”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交易性机会上的把握可能更胜一筹,在创业板运行初期,私募资金的主导作用可能更强。

  然而,私募和公募基金中长期的比拼还是建立在价值发现和研究力量上。中小散户是跟着私募和游资动向抓交易性机会,还是静下心来跟踪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巧抓市场“漏网之鱼”,则完全视个人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而定。

  悬念之四:退市风险几何?

  与主板和中小板公司相比,创业板公司将会实施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客观来讲,这些退市新规让基金经理对投资和持有创业板股票的态度会趋向谨慎。一旦创业板公司真的退市,基金将在这些股票上面临比较麻烦的变现程序,也可能颗粒无收。

  然而,退市风险虽然是创业板投资的关键风险,但就此认为创业板公司会直接退市可能有点杞人忧天,是不是会出现在投资者毫无防备、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直接退市?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交易所对创业板公司信息的充分披露会进行有效持续的监督,市场投机投资并重的特征也不会使得创业板缺乏流动性。

  就公司基本面而言,仔细分析近30家创业板公司招股书,虽然设立时间有长有短,但大多数公司已经过了风险较高的初创期,步入成长期,有些还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业绩稳定性比较强,不会马上出现业绩变脸甚至重大亏损或资不抵债的状况。我们的创业板不同于海外创业板,所以,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前,应仔细了解和跟踪公司基本面,需要防备但不应过于担心创业板的退市问题。

  悬念之五:创业板基金是一把双刃剑?

  创业板公司发行正酣,各路英豪摩拳擦掌,基金也不会袖手旁观。据说几家基金公司正积极准备并将适时推出专门针对创业板的ETF产品。

  创业板ETF无疑是基金公司开拓投资渠道的一大选择,未来如果创业板的流通市值足够大,创业板指数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基金公司推出创业板ETF既有利可图,同时又能丰富公司的产品线。想象很完美,但问题是如果专门设立创业板基金,专门投资创业板市场,那么目前的市场规模无疑并不适合基金腾挪。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149家正式受理的创业板企业中,发行股数最多的只有1亿股,最少的才850万股,平均2400万股,流通股本都很小。虽然集中上市几十家,但仅相当于一两个大盘新股,容量极为有限。市场的每一次大幅波动会导致基金投资者集中性的申购和赎回,就会影响基金手中创业板股票筹码的集中性聚散,由于股本规模袖珍和冲击成本的存在,势必又会加大市场的波动,对市场稳定是非常不利的。虽然创业板ETF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但还是不能完全有效化解这一难题,或许只有到市场规模足够大时,才会有效分散这一风险。创立初期,大规模引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并非十分有利。

  悬念之六:创投退出,盛宴结束?

  投资创业板数年、成本很低的国内创投基金如同主板和中小板市场的大小非,低价潜伏数年,抛售变现心态急切,由于创投基金与大小非的性质还有所不同,抛售更是理所当然。

  根据各家创业板公司披露的信息,创投基金退出的时间一般在股票上市起12个月以后,或有些稍长。可以预见,创投基金在其投资的公司上市后,对股价的中期走势和定位还是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解禁时,没有对手盘和承接力量的话,对股价的负面影响还是存在的。虽然占股本比例较可观,但绝对总量相对有限。但随着创业板IPO节奏加快,市场规模做大的同时,创投基金的筹码供应也会不断增大,所以中长期而言,还是需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的中坚力量来稳定市场。

  在这方面,已经看出了些许端倪,也值得投资者欣慰。据特锐德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后,崂山风投持有公司的333万股将转持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且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24个月内,转让的股份不超过其所持有的股份总额的50%。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做法,至少转予社保基金1年后,其抛售欲望或许没有风投基金那么强烈,也会减少市场大幅波动的可能性。  (黄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