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紧缩预期或已提前 全球紧缩货币政策开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A股紧缩预期或已提前 全球紧缩货币政策开启
2009年10月19日 15:01 来源:理财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庆长假后第一天,上证指数上涨幅度超过4%,领涨品种主要是有色金属。这主要是因为过节前期海外市场有色金属期货表现良好所致,尤其是黄金创出了新高。近期决定黄金上涨的因素主要是澳元加息后美元持续走低,以及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黄金短期内成为取代美元的避险品种。

  这两周国内尤其是国际的大环境,已有微妙的变化,这对市场有深远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开启

  上周几大发达国家的央行利率政策备受关注,这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央行明显早于市场预期的开启紧缩的货币政策。

  首先,澳大利亚中央银行于周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3%提升到3.25%,这是澳大利亚自2008年3月以来首次上调基准利率,其因此成为G20集团中首个开始货币紧缩措施的国家,由此可能拉开世界各国的紧缩之路,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地位不同,预计紧缩政策不会同步执行。

  另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维持1750亿英镑的债券购买规模,此外,欧元区央行及英国央行均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澳大利亚之所以先于预期的开启货币紧缩政策主要是因为其国内经济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良好表现,其失业率在9月份出现了小幅回落,而之前连续多月保持在5.8%的水平,而GDP也仅出现一个季度的环比下滑,同比则始终保持在正增长。

  而就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认为欧洲、英国及美国不会在今年就采取类似的加息举措,主要是因为产出缺口和通胀预期仍未回到央行的加息区间,而根据传统泰勒规则的计算,美国利率仍应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不过这并不排除其采取其他一些手段,如美联储可能给准备金提高存放利率等。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经济要想实现超预期的反弹,仍旧需要依靠美国终端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好转。因此,美国仍将主导此次去政策化的进程。

  两个面临:美元终极一跌,大宗下滑风险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此次澳大利亚央行加息的举动明显提前市场普遍预期,尽管我们认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并不会很快效仿,较早的开始实施加息的货币政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紧缩以及对退出机制的启动的预期或将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的预期可能会发生改变。而未来市场对于货币紧缩政策的预期明显提前也必将对未来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美元价值将决定其仍旧不改中期强势的特点。本周澳央行宣布加息后美元指数跌至75.942点,创2008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但澳央行的加息举措很可能只是在短期内刺激乐观预期并引发美元出现最后一跌,但中期来看,美元的价值仍将确保其强势地位,而储备地位的削弱将不会在近年内出现。

  其次,大宗商品未来存在下滑风险。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此次反弹的两大因素,超宽松全球流动性以及需求反弹的预期已经发挥到了极致,相对全球工业产出,目前原油价格也存在明显高估。随着澳大利亚此次提前预期进行货币紧缩,宽松流动性能维持多久的预期将在未来3-6个月面临考验,中期将对大宗价格构成一定制约,但是在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初期,仍然看好大宗商品的短期机会。

  A股市场:重构外需市场

  在美元加息之前,黄金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但是在中期美元走强的背景下,未来需要注意规避黄金的风险。如果美元后市走强,那么大宗商品的上涨逻辑就完全来源于供需层面的因素。

  近期美国去库存化进程相对顺利,后面看补库存的进程将在何时展开,市场对于美国补库存进程期望较高,但目前的局面是虽然经济复苏,但是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影响了中国的外需市场,因此,中国正在努力拓展同朝鲜、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以此来减弱我们对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

  这是一个明显的重新构建外需市场的过程。因为其他国家与美国经济的结构完全不同,我们和美国的贸易主要以低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和韩国等国的贸易完全可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交流,外贸品种有可能转向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产品。

  再回到我们内需的情况来看,近期航油价格下调、钢铁价格下调,说明经济在短期的恢复之后有所降温,同时在本月10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10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报表编制工作的通知》中,国资委明确要求,“2010年,各中央企业预算管理中要继续坚持‘现金为王’的理念,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细化资金预算安排,高效配置企业财务资源”,此举可能制约央企的扩张冲动。而此前我们看到很多地王都是央企天价拍出来的,因此此举对整个国内需求有很大的打击。

  因此我仍然认为A股市场没有形成趋势性机会,A股市场下半年的机会可能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板上。(张凡 长江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