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货币政策进入“微调”阶段之说或不成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机构:货币政策进入“微调”阶段之说或不成立
2009年07月21日 09:3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目前市场对货币政策进入“微调”阶段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主要是基于对央行近期公开市场操作的认识。一是短期央票和回购利率提高,二是一年期央票发行重新启动。但是,笔者认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上的上述变化依然不足以得出货币政策“微调”的结论。

  货币政策的“微调”内容至少应包括:明确“微调”的目标值、选择“微调”的路径和确定“微调”的时间节奏。对照这三点,我们还很难得出货币政策已经进入“微调”阶段的结论。第一,温家宝总理在7月9日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重申:“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并没有为货币政策打开“微调”的口子。第二,在近期公开市场上,央行并没有改变其常规的操作方法,所以谈不上是一种“微调”。首先,3个月期央票和3个月期Shibor长期来保持着相对固定的息差。今年1-6月份,息差保持在0.3个百分点水平上。而在2007年12月-2008年10月,由于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较高,息差保持在1.04个百分点。今年7月以来,货币市场Shibor走高,为了保持息差水平,央票利率自然地会相应提高。其次,一年期央票对应的是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其重启并不具有长期锁定短期流动资金的功能。

  货币政策的“微调”对象离不开对利率价格和信贷量调控。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都不具有可“微调”的空间。

  其一,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助推短期市场利率,其结果是抬高中长期市场利率水平,从而起到抑制投资需求的作用,不利于下半年的经济增长,而下半年经济增长是全年保8的关键。在这方面,美联储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其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也不适合央行进行“划一”的信贷调控。与2007年相比,今年6月份我国银行“短期贷款”比重由43.7%降低至36.8%,而“其他类贷款”由5.1%上升至10.9%,其中主要是票据融资(占银行全部贷款的9.2%)。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央行虽然能收紧银行的短期贷款,但是,票据融资去向的清晰度却远不如短期贷款。央行对银行信贷的监管难度将进一步提高。再者,今年6月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存比仅为57.2%,而其他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已突破75%的临界值,达到了76.3%。为了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央行为什么不能降低这类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而非要实行“划一”的信贷政策呢?(海通证券研究所 于建国)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