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力争五年内生活垃圾零增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北京市力争五年内生活垃圾零增长
2010年04月27日 09:30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以来,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周四,“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昨天也就市民关心的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如何运输和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希望全体市民能共同积极参与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共建文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国际化城市。

  今后,本市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控制垃圾产生总量。按照计划,2015年本市将力争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65%左右。

  据介绍,活动将通过推行绿色办公,提倡使用再生纸,实行“双面打印”,办公用品重复使用;在广大市民中大力宣传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倡导市民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日”和“利乐包装回收日”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意识。

  今年,全市还将在600个居住小区、30%的党政机关和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系列宣传引导活动。倡导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是“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中的重点工作。全市以此为突破口,加强环境文明建设,改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600个试点社区有望设立志愿者队伍,在各社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市民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切实改善首都的城市环境面貌,创建文明、温馨、优美的绿色家园。

  政策解读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所确立的垃圾治理原则。

  实施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是本市垃圾处理工作的一项战略方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践行低碳生活的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实行垃圾分类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通过垃圾分类把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充分利用;可生物降解的垃圾进行生化处理后生产肥料、饲料、沼气等;高热值垃圾进行焚烧后回收热能电能等再生能源;剩余垃圾进行卫生填埋。通过源头分类,垃圾在后期处理中将得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

  3种方法国际通行

  目前,国际上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生化处理、焚烧、卫生填埋。

  生化处理适合处理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焚烧法适于处理高热值的垃圾,可回收电能和热能等再生能源。卫生填埋可处理各种垃圾,但消耗大量的土地,不适合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需对渗沥液和臭味进行严格控制。

  本市生活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思路遵照循环经济中“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倡导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和领域尽量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同时,加强从垃圾收集、中转到处理的全过程最大化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改变传统混合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方式,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和处理。

  600小区年底率先垃圾分类

  2009年以来,本市深化城镇地区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建立相应体系,全市确定在600个小区试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工作。

  目前,各区县正在为600个小区每户配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垃圾袋,配套建设和改造密闭式垃圾清洁站,采用节能环保的电动收集车辆,力争年底实现600个小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生活垃圾“多产生多付费”

  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意见》中明确“对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区县、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本市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调控核算平台的意见》、《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指标考核办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奖励办法》等文件,将采取生活垃圾“多产生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等措施,鼓励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工作。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