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当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缩减和弥补自己的碳足迹,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真正认识到节能减碳的意义,“地球村”的环保博弈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应,
镜头一:
老徐住在禾祥西路,已经退休的他以前冬天晚上睡觉都不关窗户。今年,他的老伴儿很诧异,老头子关窗睡觉了。老徐的理由很“环保”———听说一扇窗户在冬天整夜打开的话,浪费的能量足够使一辆小汽车行驶35英里以上。人老心不老的老徐,最近还天天上网,点击一种叫“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的程序,然后开始规划自己的“低碳生活”。
镜头二:
在银行中心的健身房挥汗如雨后,黄小辉并没有去发动自己的汽车,骑着变速自行车回家了。作为企业老板的他,现在公司大力推行“低碳办公”,自己也改变了爱吃肉的习惯,基本上吃素食,他说这样每年会减少排放1500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当量”。他的员工则是既喜又愁,喜的是很多人都配了笔记本电脑,因为这会比台式电脑节省一半的用电量;愁的是,下班前一不小心忘了关某些电源,第二天就会被重罚。
不管你有没有留意,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就在不经意之间,“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低碳,不只是企业家的商机,也意味着每一个人经济生活方式潜在的改变。
低碳生活VS成本
老徐每天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其实已经成为很多厦门人的一项“环保装备”,虽说是“虚拟”的装备。
“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1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3棵树……”黎小姐点开一个国际环保组织网站上的“碳计算器”,熟练地向记者演示。
黎小姐正在厦门筹划成立一个民间的NGO(非政府公益)组织,前不久她看到本报记者关于厦门农林产业的一组报道,主动联系记者,希望能够对接上厦门一些大的种植机构,让希望“抵消”自己碳排放量的市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植树基地。
“可能有人会觉得,原来过低碳生活反倒增加了成本,种树不也得掏钱么?”黎小姐说,每次有人这样问,她都会耐心地解释———这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只要你“使用”了环境资源,就应该付出相应的“成本”。当然,她希望,如果有大的种植机构来赞助她的项目,会对这个“低碳事业”有很好的推动。
低碳生活VS“收益”
事实上,“碳计算器”提供的是一个计算公式,将“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个链条,直观地呈现出来。比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公升数×0.785;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139……
记者也饶有兴致地“综合”计算了自己的碳排量,得出的数字是每年5.6吨,按照“碳计算器”的提示,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补偿10美元钱,还好,56美元,相当于人民币不到400元。“你也可以用这些钱,请别人去种树呀。”黎小姐笑着说。
记者向几位接受采访的环保企业老总和高管演示了“碳计算器”,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一位老总的“碳排放量”严重超标,特别是他还抽烟。“看来我应该戒烟了!”这位老总说。而在银行中心办公司的黄小辉,倒是没有超标,但这么一算,更加坚定要在企业继续推行“低碳办公”。
“其实我不是小气,因为我现在接的很多项目,都与环保有关。”黄小辉说,首先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低碳公司”,才能更好地做环保生意。再说,少吃肉多吃素、少开车多走路、少用塑料袋多使用环保袋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更多的人这样做,不但节省了能源,也节省了生活的费用支出,这不也是一种“收益”么?
欧盟投资委员会常务理事、亚洲部总裁谢啸威的话,或许也给未来厦门人的低碳生活做了一个“注脚”———“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当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缩减和弥补自己的碳足迹,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真正认识到节能减碳的意义,‘地球村’的环保博弈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应,我希望,厦门人能够比其他城市的人,更早地经营自己的低碳生活。”
(商报记者 李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