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是中国最早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哥本哈根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团成员。
中美1:1出资推进新能源合作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中美发表了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合作的声明。两国将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
何建坤(以下简称“何”):中美签署合作协议,其中成立中美清洁能源中心。这个中心要启动的合作领域是建筑节能、电动汽车、煤的清洁利用和CCS(碳捕捉和封存)。要筹资1.5亿美元。
南都:出资比例是怎样呢?
何(笑):大概是1:1。5年时间,用于这几个领域的研究、开发,还有合作示范。但这是双边合作,不在《公约》框架下。
合作是为将来占据市场做准备
南都:对比美国,欧盟与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是否密切?
何:应该这样说,从历史上说,中欧能源领域合作比中美更务实,项目更多。
南都:美国和欧盟低碳领域的技术,哪个更领先一些?
何:欧盟在风力发电、生物燃料技术是比较领先的。
就像美国在IT革命时期抓住了机会,欧盟也想趁机发挥它在低碳领域的技术优势。
南都:美国在能源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吧。
何:但是原来没有像欧盟那么积极地在政策层面推进。如果不能在政策上推进,就不能激励企业在这个领域加强研发,这样他们将来会丢掉世界的市场。
所以奥巴马要加强新能源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十年内将投入1500亿美元,首先就是看到,新能源发展将带来750万人就业,能帮助企业占据国外市场。
南都:所以,看起来像是合作,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何:当然也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
没有建立起优惠的技术转让机制
南都:大家谈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但技术怎么转入到中国来?
何:现在是这样,商业性的引进技术在大量发生,但这是要钱买的。公约下的技术转让,应该是无偿或者是优惠的,但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机制。
南都:总的来说,“低碳”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改变?
何: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如果抓不住发展,未来低碳领域就没有竞争力,将来世界的格局会发生变化。(作者:杨传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