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将讨论后京都时代减少碳排放指标问题,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及海洋岛国的碳减排压力。采访中有关专家谈到,我国应理性面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压力,坚持于我有利的立场,坚决抵制气候变化领域的“强权政治”,为国内经济争取发展空间。同时,要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积极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桌前,不论是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大国,还是中小发展中国家,将展开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国家之间将围绕环境问题产生新的冲突与合作。“届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否应承担碳减排指标问题是一个焦点。”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说,西方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治博弈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较量,西方国家会逼迫我做出“碳减排”的承诺,对此我们清醒的认识。
专家们分析,中国面临的压力首先来自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把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人类安全联系起来,借机大做文章,除争夺产业调整的先机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主导权外,还可借此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抑制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据介绍,美国布什政府2001年3月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时,除了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外,另一个理由就是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诸大建说:“在即将到来的谈判中,美国会紧紧‘咬’住中国,逼迫中国一起承担减排责任。”
我国面临的“碳减排”压力还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岛屿国家。这些国家担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给他们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因此要求各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极为强烈。诸大建、谭洪卫等专家谈到,对于减少碳排放,中国在国际上必须从防守性的态度变为更加积极的态度,如果一味采取被动和“生硬”的态度,将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不仅发达国家会对我施加压力,一些小的国家也会说我们不负责任。
山西省吕梁市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总裁陈屹飙说,当前国内外媒体有一种舆论误导,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中国政府不愿意承担减排义务,不鼓励碳交易”。这种舆论误导对我国形象极为不利,容易被国外媒体和国际上背景复杂、目的不一的非政府组织利用,攻击中国政府只顾自身发展而不顾及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制造新的中国环境威胁论。
实际上,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我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中,有5800亿元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专家们谈到,我们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外交,加强沟通和解释,宣传和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和明显成效,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环境问题存在的偏见。同时,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环境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