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券“长不大” 机构呼吁转融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融券“长不大” 机构呼吁转融通
2010年04月29日 08:3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融资融券试点业务推出以来,融资业务迅速发展,融券业务却一路低迷。截至4月27日,两市融资余额达3.2亿元,融券余额仅430万元左右,融券规模不及融资规模的六十分之一。

  “不是我们不想融券,而是券商提供的融券品种实在太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投资者们如此感叹。业内人士表示,仅以券商自营证券来作为融券品种确实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客户卖空的需求,设立转融通制度,将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长期投资的证券扩充为融券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品种少 融券业务低迷

  自试点3月31日启动以来,融资业务的增速远远超出融券业务,两者之间的规模对比也十分悬殊,最高曾达5000:1,最低时也超过了50:1。在绝大部分交易日中,相对庞大的融资金额来说,融券金额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虽然融券业务规模小于融资业务是正常现象,但在国际成熟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之比一般在10:1到8:1之间,50:1甚至500:1的悬殊比例是不正常的,也不利于融券业务发挥改善市场机制和功能的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融券业务之所以清淡,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投资者对融资做多盈利的模式比较熟悉,而对怎么融券做空赚钱比较陌生,尤其是在大势看不清楚的情况下,观望心态比较浓厚;另一方面,目前券商提供的融券标的股票太少,价值明显高估、下跌空间较大的股票更是少之又少,投资者要想融券赚钱不太容易。

  “不是我不想融券,而是没什么好券可融。”深圳一位开通了融资融券账户的大户老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早就申请了100万的融券额度,但目前还没发现比较理想的做空品种,所以一直没出手融券。老邹眼中的“好券”是指目前价位偏高、被他明显看空的一些股票,比如地产股和中小板、创业板的一些股票。但他开户的券商提供的融券品种全是银行股。“银行股的估值已经比较低了,向下空间不大,融券卖出搞不好要亏钱。”

  爱建证券分析师许春华表示,交易所对可融券品种的限制非常严格,仅限于上证50指数和深圳成份股指数的90只股票。而目前相关券商能提供的融券品种甚至远远不能覆盖这个范围。在首批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6家试点券商中,绝大部分提供的融券品种不足10只,并以金融股居多,即使是融券品种最为丰富的中信证券,它提供的融券品种也仅有19只。

  转融通 机构热盼推出

  “目前我们只能从公司自营部门的长线投资品种中选择融券标的,券源确实比较不足。”一家大型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部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经历了2008年大熊市之后,各家券商的自营盘规模明显缩小。而且,在这些自营股票中,相当一部分是波段交易的短线品种,长期投资的品种并不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券源稀少的问题,让融券业务活跃起来,恐怕还得靠转融通制度。”

  所谓转融通,就是由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资金和证券,证券公司则作为中介将这些资金和证券提供给融资融券客户。在欧美成熟市场,转融通制度非常普遍,券商在融券业务中一般仅充当中介角色,可融标的证券的来源大多为第三方,即真正长期持有而不计较短期收益的股东。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如果融资融券试点情况良好,将启动转融通制度设计,成立专门的证券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持有的证券都可作为证券融出方。

  东方证券研究员王小罡认为,券商行业的融资融券业绩爆发需待转融通放开。试点期间券商只能使用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估计供给不超过816亿元,而市场潜在需求不低于928亿元。因此,试点期供给瓶颈将制约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他估计试点期融资融券收入贡献为45亿-90亿元,净利润贡献为23亿-45亿元,分别相当于2009年全行业的2.2%-4.4%、2.4%-4.8%。转融通放开后,收入贡献267亿-534亿元,净利润贡献134亿-267亿元,分别相当于全行业的13%-26%、14%-29%。

  一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人士也表示,保险公司掌握的资金具有很高的负债成本,长期资产更是要承受短期波动的压力和损失,若能参与融券交易,将有效分散风险,提高保险资金收益。(钱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