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所:国际板的开启不会对港交所资源进行明显分流
● 承销商:海通证券正为全面收购香港大福证券进行商谈,此役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国际业务能力
● 企业:首批登陆国际板的企业聚焦在中国移动、中海油、汇丰控股和纽约证交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孔圣人的话来形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所)于11月23日启动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再贴切不过。
“事”就是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要求上证所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世界一流的交易所。此次“更新换代”的动作一出,立刻引起市场对于“国际板”进程的猜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器”则是新一代交易系统的启用。 随着新交易系统的正式“起航”,一场引人注目的国际板“擂台赛”也已鸣响战鼓。
沪港交易所比人气
当市场聚光灯从深交所创业板淡出后,上证所的国际板推进工作也加快了脚步。据上证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新一代交易系统成功上线,主要是为了迅速提升上证所交易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安全性,为未来市场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技术接口方便未来国际国内各类参与者接入,为上证所国际化业务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放的市场外,成熟先进的技术是香港交易所吸引国外优秀企业前来上市的原因之一。”对于上证所这一技术更新举动,常年在香港券商界打拼的刘志承告诉记者:“上证所要推进国际板,这些硬件工作必先完成。”
尽管上证所国际板尚未问世,已有不少人士认为,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胎儿”已经开始和他的“哥哥”(香港交易所)较劲。面对未来很可能上演的人气PK赛,香港特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上证所和港交所)是兄弟姐妹,合作大于竞争,国际板的开启不会对港交所资源进行明显分流。”中外券商抢项目
如果说创业板是中小券商的投行盛宴,那么国际板项目的承销竞争便可用“群雄逐鹿”来形容。
届时,大型中资券商、合资券商和外资投行都将加入到这场承销大战中去。尽管目前“主战场”尚在开辟中,但“硝烟味”已提前挥发。
国内一家投行业务排名前列的券商投行部资深经理告诉记者,“国际板上市费用肯定要比目前的A股上市企业更高,对券商而言,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要更多,因其上市工作肯定要比主板企业上市更复杂。”
对这块诱人的蛋糕,国内任何一家有实力的大型券商都不愿意拱手让给像高盛高华、瑞银这样的合资投行。上述投行经理也表示,“论人才储备,国内大型券商并不逊于这些国际名气较响的外资券商。既然前来A股上市,这些外国企业同样也希望借助本土券商的人脉优势。”
另一方面,为了在中金、中信、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等中外大户中分一杯羹,不少同样具有实力的二线券商也于近期开始为国际板“绸缪”。据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海通证券正在为全面收购香港大福证券进行商谈,海通此役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国际业务能力。
“由于国内70%的投资港股业务都是通过大福证券,因此,海通证券在完成收购之后,将有资格在国际板承销业务中成为中信、中金的有力竞争对手。”证券之星总经理洪榕表示。
红筹外企争速度
除了交易所、承销商之间“硝烟弥漫”外,作为国际板的“主角”,谁能成为第一个上市的“国际股”也成了中外企业“赛跑”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有意到上证所国际板上市的中外企业已逾300家。早在一年前,各家企业便开始了国际板准备工作。从最近的市场反映来看,首批登陆国际板的企业聚焦在中国移动、中海油、汇丰控股和纽约证交所上。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日前在香港“放话”称,中移动已经启动登陆国际板筹备工作,目前进入挑选保荐人阶段。而对“国际板第一股”始终不放弃的汇丰控股,更是早早敲定中金公司与中信证券担任其上市顾问。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部主席李晶预计,“未来6个月内会有1只红筹股回归,12个月内将有一家境外企业到A股上市。红筹股很有可能率先试点在A股上市。”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上证所国际板的建设,以及扩大境外投资者的比例和规模还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项标志性的要素。为优质境外企业提供合适的国际资本平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别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的重要特点。” (赵怡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