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创业板提前开闸,巨额的承销保荐费用令券商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不缺钱”的券商却纷纷启动再融资,国元证券百亿元增发近日获批,长江证券配股申请于8月底获通过,还有海通证券、东北证券等券商再融资计划等待获批。券商急于“圈钱”的目的何在?
扩大资本金为评级
历时21个月,国元证券的融资申请终于在日前拿到证监会批文。自2007年12月首次提出拟定向增发募资180亿元以来,国元证券不断修改融资方案,最终考虑到市场因素,由定向增发改为公开增发,融资额度调整为不超过100亿元。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长江证券今年4月份提出,向全体股东每10股配售3股,可配售股份共计5.02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东北证券今年6月提出,拟向原股东以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配售不超过40亿元的股票。同样,西南证券也于8月公布了再融资计划,拟以不低于18.7元/股价格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60亿元。
开口动辄数十亿的券商们真的那么缺钱吗?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元证券之前拿到批文的海通证券,已经到手210亿元的融资款至今囤在银行“吃利息”。券商再融资的目的都为“扩充资本金”,但已经荷包鼓鼓,为何还要继续扩充呢?
对此,西南证券分析师王大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目前的券商评级仍然以资本金规模为主要评判标准,因此为了在评级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不断扩充资本金便成为券商们努力的目标。”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金,评级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就意味着你会与很多创新业务失之交臂。”北京一家证券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趁着现在融资门打开赶紧募集一些资金,市场变幻莫测,不知道什么时候融资大门就被关上了,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开。”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能解释券商这种“有钱还融资”的行为。
盛宴属于中型券商
根据Wind统计显示,从6月底至8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21家公司IPO,共募集资金约738亿元。加上18家公司增发和3家公司配股,股票公开发行额为1408亿元。如果按照IPO项目募资额3%、配股和增发项目募资额2%的行业平均水平来计算,券商投行近两个月承销与保荐费收入进账已超过30亿元。
然而,一位券商内部人士表示,“投行收益在券商整体收益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从今年券商所承销的项目来看,分布比较散,尽管IPO项目多,但分摊到每家券商身上的额度并不大。”
自从IPO重启以来,一共有14家券商投行参与了项目承销,但往年的承销大亨——中金、中信手中的项目并不多,反而是像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这样的中型券商有更出色的表现。
“大券商更注重于大盘股的承销。”王大力指出,一笔中国建筑的承销业务,就可以让中金公司稳坐“老大”,而即将登陆创业板的公司承销将是中小券商的囊中之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