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24日登陆H股市场 迎接国际投资者检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中冶24日登陆H股市场 迎接国际投资者检阅
2009年09月24日 07:38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继21日成功挂牌A股市场大蓝筹板块后,中国中冶今日再一次聚焦在镁光灯下,正式登陆H股市场。这注定又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这注定将成为A股、H股两地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又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中国中冶是今年首家以“先A后H”方式登陆两地资本市场的大盘蓝筹股。如果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中冶公司发展历程的视角,这一事件还具有标杆意义:这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首家扬帆远航接受国际投资者检验的大盘蓝筹。

  这个时刻的特殊性还在于,伟大祖国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庆典。当此时刻,大盘蓝筹中国中冶身披中国红扬帆起航,又何尝不是向伟大祖国致敬,为国庆大典献礼!

  平稳融入A股市场

  根据既定日程,大盘蓝筹新股中国中冶将于今日正式登陆H股。中国中冶此次H股发行售价6.35港元,合人民币5.59元,如果按绿鞋行使前发行26.10亿股H股计算,预计筹资规模达人民币145.90亿元。

  备受投资者关注的是,此次H股发行吸引了5位大腕的关注青睐,成为其基础投资者:中国海外(00688.HK)旗下的中国海外财务投资、建行(00939.HK)旗下的建银国际、中交建(01800.HK)旗下的中国道路工程投资公司、中国银行(03988.HK)旗下的中银集团投资公司,以及中信泰富(00267.HK)。

  此前,中国中冶在A股市场发行申购时,网上冻结资金超过万亿元,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蜂拥“抢购”。

  距离21日挂牌上证所已经过去3个交易日了。虽然中国中冶公司高层和全体员工仍难抑激动和兴奋,事实上,浩瀚博大的A股市场早已无声地接纳了这条巨鳄。

  在中国中冶21日挂牌上市时,不少分析人士预测说中国中冶会成为第二个中国建筑,成为大盘回升的终结者。事实上,中国中冶当日却以平稳的走势消除了市场对大盘新股的恐惧。即使以28.04%的收盘涨幅不及中国建筑上市首日56%的收盘涨幅,但大盘以下跌近百点后强劲回升收红来迎接这个A股大家庭的新成员。此外,当日更为理性的市场氛围,也受到各方的普遍认可。

  中国中冶总股本仅次于此前刚刚上市的中国建筑,此次融资规模位列今年A股IPO第二。

  在21日上市首日,中国中冶以7.33元、涨幅35.24%开盘,且旋即走高至7.5元,最大涨幅38.38%。此后,中国中冶走势平稳,下探至6.64元之后触底回升,尾盘收于6.94元,涨幅28.04%。全天多数时间围绕6.9元上下波动,换手率66.26%,成交104.79亿元。

  与中国中冶的理性走势相比,当日大盘却上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让各路投资者惊诧于中国中冶的“影响力”。

  21日,上证指数开盘于2937.93点,低开24.74点。随后即展开三波下跌,上午10点44分下探至2871.65点,最多下跌91.02点。不过此后如有神助,在中国平安、华夏银行等带领下,上证指数开始转头向上,逐级收复失地。至收盘时,上证指数报2967.01点,略涨5.42点。

  更为各方关注的是,当日大盘的强劲逆转,并非大盘股逞强护盘而拉升指数,权重板块银行、石油、石化等都小幅下跌,反倒是二三线个股普遍回升,让上证指数的逆转上行显得更为真实。

  同行中国建筑上市后,一个月内从6.53元下跌至5.00元跌幅达到23.43%;同期大盘也从3266点滑落至2667点跌幅18.34%,上演了今年以来的最大一轮回调。不少投资者担心,中国中冶接下来的走势如何,会否重复中国建筑的故事?

  “中冶不会重复中建下跌走法,其平稳上市有可能成为大盘震荡走稳的新动力。”某机构的报告认为,“中冶的上市定价明显较之前的中国建筑和光大证券合理,动态市盈率仍控制在30倍以内,相对于目前新股的较高市盈率水平具备了一定的估值优势。中国中冶先A后H的发行模式很可能产生沪港两地比翼双飞的局面,港股市场目前的火爆上涨将通过中冶传导给内地市场。所以,中国中冶的低市盈率着陆是一件大利好,或将延续之前次新中小板个股的上涨模式,从而带动大盘右肩企稳。”

  以价值为坚实后盾

  此前在成功登陆A股市场时,中国中冶高层曾表示:“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平台,积极把握国内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及国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等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进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全面素质,着力将中国中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然而,无论是一级市场的低市盈率发行,还是上市首日二级市场的理性走势,无不说明中国中冶公司的低调和稳健。事实上,正是此次IPO上市才使得中国中冶这条潜伏着的“巨鳄”驶入了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而暴露在镁光灯下。此前,不为很多圈外人所知晓的中国中冶,还是一个为宝钢、鞍钢、武钢等世界级钢铁巨人搭建舞台的幕后英雄。

  不过,圈内人士对中国中冶的这些荣耀或许耳熟能详: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建设综合企业集团之一,中国中冶在美国《财富》杂志2009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80位,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位,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09年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承包商”中排名第9位。

  中国中冶实际上是个“四栖”大佬,主营业务横跨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以及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公司以冶金工程承包为核心,多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公司从冶金工程承包开始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拓展,逐步形成目前由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等板块组成的互补性极强的业务结构。根据公司远景规划,2013年公司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非工程承包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将分别为15%、8%、6.3%和0.7%,届时公司将实现多增长点触发下的利润增长。

  让我们通过一组组确定的数据,来透视中国中冶的现时“价值”。

  工程承包是中国中冶的传统和核心业务,也是目前中国中冶收入总额最高的业务。2008年,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126,972,094.97千元,占中国中冶收入总额的82.68%。2009年1-6月,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64,766,183.07千元,占中国中冶收入总额的86.36%。

  资源开发加工则定位在“以金属矿产品为主,以国内稀缺资源为主、以境外资源开发为主”。2008年,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9,532,680.82千元,占中国中冶收入总额的6.21%。2009年1-6月,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3,065,547.78千元,占中国中冶收入总额的4.09%。

  装备制造业务是中国中冶冶金工艺技术和施工技术的优势向装备制造领域的延伸,是中国中冶核心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成果。2008年,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10,561,731.57千元,占本公司收入总额的6.88%。2009年1-6月,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4,352,568.88千元,占本公司收入总额的5.80%。

  在房地产开发领域,中国中冶的“中冶置业”品牌已享有较高声誉和广泛的知名度,其房地产开发主要包括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开发、销售及一级土地开发等。2008年,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4,244,865.53千元,占本公司收入总额的2.76%。2009年1-6月,该业务分部收入(对外交易收入)为1,845,885.70千元,占本公司收入总额的2.46%。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中冶共拥有41个正在开发以及将要开发的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341万平方米。

  事实上,在此前的路演中,中国中冶高层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对于市场上致力于价值挖掘的投资者来说,不啻是一个重大利好。

  在此前A股路演中,有投资者问及公司是否能够顺利完成2009年的盈利预测目标。公司管理层对此表示,“进行全年盈利预测是在2009年初,正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市场最低迷的时刻,因此当时的盈利预测总体较为保守。”由于全球经济企稳和中国经济复苏,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已经较年初有了大幅提升。公司二季度业绩已经明显好转,目前已经实现“时间过半,利润过半”,有信心超额完成全年的预测目标。这对于市场上致力于价值挖掘的投资者来说,不啻是一个重大利好。

  对于投资者最为担忧的“如何在国家限制钢铁产能的情况下保持冶金工程承包业务持续增长”的问题,中国中冶也给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中冶的冶金工程承包业务增长点很多,将能够保证公司冶金工程承包业务的总体稳定成长,公司管理层对此充满信心。这主要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新建业务机会;钢铁新建项目(如宝钢湛江项目、武钢防城港项目等);钢铁行业企业重组带来的产业整合;环保搬迁(如攀钢、重钢等);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钢铁产品升级与结构调整;钢铁存量产能的协力检修;境外冶金工程市场(如印度、巴西等)的拓展等。

  后续发展潜力无限

  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说:“中国中冶此次以先A后H的方式跨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将书写公司发展史上新的篇章。我们也将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之力,打造公司业务持续发展能力,并进一步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他表示,“先A后H”发行上市方式有利于中国中冶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融资平台各自的优势,降低融资风险,为后续长期发展构筑高效的融资渠道;先A后H股发行上市有利于拓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沪港两地上市,需要满足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两个主要监管机构在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内部控制、股份公司经营管理独立性等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研究员看来,此次实现“先A后H”成功发行上市的中国中冶发展后劲非常大。据粗略统计归纳,研究员们为此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研究员甲认为,中国中冶凭借冶金领域的专业能力将保持国内冶金建设市场的长期主导低位。从相关专利拥有量、研究机构及技术人员实力衡量,预计公司在国内冶金工程市场的这种优势地位仍将长期持续。目前,公司在国内钢铁冶金工程承包领域的市场份额为近90%,在有色冶金工程的市场份额为60%左右。

  此外,依托冶金技术多元化扩展,资源开发板块有望成为中国中冶2011年后的重要创效板块。预计2011年后公司海外的矿产资源将陆续进入主要开采期,届时对公司利润的贡献有望从目前的不到5%大幅上升至1/4左右。

  研究员乙也表示,资源开发业务将成为中国中冶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点。尽管公司资源开发业务目前占比较小,但是考虑到募集资金投入后,产能开始逐步释放,未来将取代工程业务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增长点。此外,巨量的资源储备是公司最大的亮点。公司拥有超过20亿吨铁矿石及4亿吨铜矿资源量。就金属冶炼产品而言,中冶下属葫芦岛锌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锌产品产量达到34.96万吨,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锌冶炼企业之一。在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加重的背景下,资源价格出现快速反弹,这就使得公司的资源储备价值更有吸引力。

  研究员丙则认为,“与其他3家A股上市建筑央企相比,中国中冶的内生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他列举了三大理由:首先,2009年起中国中冶的矿产资源陆续达产,2011年起矿山业务也将进入规模回报期,将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其次,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钢结构研发项目和高技术产品项目,将有望加强自身钢结构领域技术优势,树立技术壁垒;再次,公司保障性住房开发支撑近3年房地产业务利润,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开发模式将成为公司的长期亮点。

  事实上,以冶金工程承包中形成的核心技术为依托,形成横跨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以及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四栖”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中冶的这种技惊四座的“非常1+3”宏大战略,为中国中冶的可持续强劲发展提供了保障。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在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公司规避政策、经济、行业风险的能力。

  中国中冶可持续强劲发展的另一重保障,来自于该公司广阔而深远的国际视野,令得中国中冶在领衔主导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积极谋划海外市场。中国中冶不仅在我国冶金工业建设领域具有领导地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海外冶金工程承包商之一,在全球工程承包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与较大的发展潜力。按照中国企业2008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及完成营业额计算,中国中冶分别排名第14位和第21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