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17日,证监会创业板发审会审核首批7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申请(IPO),标志着经过多年的等待之后,创业板正式启动IPO。
当日,沪深股市以双双红盘报收,平静地迎接了这个值得在新中国证券史上留下一笔的日子。
7家企业率先“尝鲜”
今年3月末,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四个月后,随着创业板申请文件准则、招股说明书准则及相关公告等系列文件出台,证监会开始正式受理创业板的发行申请。
来自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共有155家企业报送了创业板IPO申请,149家获正式受理,共拟融资336亿元,其中有40家左右进入初审会。
创业板IPO终于以“集中发审、批量发行”的方式启动。9月17日、18日两天,证监会创业板发审会将对13家企业进行审核。
首批“尝鲜”创业板的7家企业包括北京立思辰科技、乐普(北京)医疗器械、北京神州泰岳软件、青岛特锐德电气、上海佳豪船舶、南方风机和重庆莱美药业。次日,还将有6家企业同时“闯关”。
在上述13家企业中,3家企业隶属生物医疗行业,2家来自IT行业,4家为设备制造业,另外4家则分属商业连锁、造船、新能源、交通运输行业。
此前证监会曾表示,创业板有望“多吸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和其他领域成长性特别突出的企业,及在技术、业务模式上创新性较强、行业排名靠前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上市”。
业内专家认为,从率先上会的13家企业的行业分类来看,与此前证监会的表态算得上“基本相符”。而从财务指标看,首批上会的7家企业均达到了主板上市的条件,可谓“质地优良”。
主板市场平静相迎
这一边,创业板发审会紧锣密鼓;那一边,主板市场平静相迎。
17日,沪深股市高开高走、稳步上行。至收盘,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报收3060.26点和12473.61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2.02%和1.45%。
对于创业板启动是否会对主板形成冲击,研究机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短期内确实会对二级市场资金形成一定分流,但负面影响“十分有限”。
统计显示,首批上会的7家企业拟融资总额为22.72亿元,其中融资额最大的乐普医疗为5.17亿元,最小的佳豪船舶仅为1.44亿元。
“此次IPO重启后,A股市场已经经历了数次大盘股发行的考验。其中,仅中国建筑一家融资规模就高达501亿元,而7家率先上会创业板的企业拟融资总额尚不足其二十分之一。”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板IPO几乎不会对资金面造成影响。
事实上,与对二级市场实际的“抽血”效果相比,创业板的负面作用恐怕更多地来自于心理层面——中国的股市投资者对“扩容”似乎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主板IPO仍在推进之中。一旦两个市场发行出现“碰头”状况,资金面仍难免承受较大压力。
“掘金”创业板仍需警惕高风险相随
不胜枚举的“暴富”神话,为创业板塑造了一个“高成长、高收益”的形象。不过,在任何投资市场,收益总是与风险成正比,创业板自然也不会例外。专家提醒,“掘金”创业板仍需警惕高风险相随。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明昕表示,创业板的特点决定了其面临的风险迥异于并高于主板市场。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创新失败的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较低的进入门槛导致的上市公司质量风险;股价大幅波动风险;投资者资质风险;由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上市公司道德风险;因股份规模较小而潜在的市场被操纵风险。
“在上述风险中,有些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上市条件和投资者准入制度来解决,有些会成为创业板监管的主要规范对象,而创新失败和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是人力难以控制的纯粹市场风险,并无有效的措施能够加以管理。”赵明昕说。
一些证券业内人士则对创业板启动后,风险投资和上市企业管理团队的套现冲动能否得到有效约束感到担忧。在他们看来,如果创业板企业上市初期出现估值过高的情形,很可能引发风险投资的快速退出,从而将投资风险转嫁给市场和投资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呼之欲出的创业板或许是一场“盛宴”,却绝对不是“免费的午餐”。(记者 潘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