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部门数据现差异 481亿美元外汇储备去哪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权威部门数据现差异 481亿美元外汇储备去哪了
2010年06月18日 09:1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2009年年报的公布,掀起了一拨对我国外汇储备无限猜想的小“旋风”,这是外管局第一次公布其年报,一切关乎外汇储备等相关金融数据数字越来越清晰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却也正是因为这份清晰,让人有些“雾里看花”般的眩晕。

  事情是这样的,6月10日,外管局在其年报里公布了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的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960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6%。这一数据与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479.3亿美元存在巨大差异。

  经过换算,也就是说,这当中有481亿美元“不明去向”了。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猜疑,这么大的一笔巨额去了哪里?

  481亿去哪儿了?

  6月10日,外管局在年报中公布的数据是这样的,一季度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960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6%。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959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亿美元。

  而中国人民银行4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47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

  显而易见,这两者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央行公布的数字比外管局公布的数据少说了约一半。

  也就是说,外管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体现的外汇储备资产仅仅记录的是外储交易变动的数据,这在今年一季度为960亿美元。央行公布的总的外汇增加额的数据仅为479亿美元,这清楚地显示,包括汇率损益等非交易层面的外汇增加额为负的481亿美元。

  那么这481亿美元究竟去哪儿了?

  对于二者之间的差额,外汇局人士解释称,央行公布的外汇储备数据当中包含了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的影响,而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去除了这些因素。

  对此,业内人士也表示,美元汇率的上涨与下行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外储增加额。首季因估值等综合因素,外储“缩水”了481亿美元,在美元升值的背景之下,可能欧元和其他外币的贬值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根据中国外汇储备构成及全球汇市变化情况来看,一季度,欧元兑美元EUR=跌幅近6%,欧元兑美元汇率贬值成了导致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官方外汇储备缩水的主要原因。

  渣打银行在该数据公布后,随即发给客户的研究报告中称:“按我们的模型,欧元可能占中国外汇资产的25%,仅汇率变动可能就损失了350亿美元”。

  外储何去何从?

  随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日渐扩散,市场避险情绪再度上升。但就目前来看,汇率的变动使得我国外汇资产受到巨大损失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直以来,管理层给出的声音都是出于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来考虑,多元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和方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绝大多数为美元资产。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4万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为美元资产,仅美国国债一项就持有近9000亿美元。

  那么,在希腊债务危机不断蔓延和汇率波动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持有美国国债还是不是明智之举?

  业内人士表示,1%或2%的损失与收益波动属于正常,且中国过去几年外储投资收益都不错。同时,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也开始升温,年初至今,美元指数已经升值近11%,欧元兑美元的贬值幅度则接近14%。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增持美国国债有了现实的理由。

  对此,不少业内专家也都表示,持有大量美债是我国目前不得已的做法。但减少美债投资会令我国外储投资渠道变窄,形成手握大量现金的局面,不能保值增值,而且握有现金也是有成本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赵锡军教授日前公开表示,判断一项投资的好坏,要从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这三个角度考虑。相对于其他投资项目来说,美债在流动性上有优势,“考虑到外国在石油、矿产等资源储备行业设置的高门槛,美债目前仍是外储比较好的投向。”

  对此,业内人士也同样持相同观点。有专家认为,中国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较多,在欧元区动荡的情况下,现在购买美元资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妥的。

  事实上,在欧元区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美债正成为较受欢迎的避险工具之一。在近期美元指数大涨的情况下,鉴于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给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值带来比较有利的消息,但业内人士同时也提醒,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还应该密切关注美元大涨与欧元大跌的发展态势,适时减持部分长期趋于缩水的美债等美元资产,关键还是要实现外汇资产多元化。(记者 童芬芬)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