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年内加息几率不大 房价下跌或超一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经济学家:年内加息几率不大 房价下跌或超一成
2010年06月12日 07: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陈兴动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前央行可能还有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机会,但年内加息机会很小。房地产市场调控将使全国平均房价下跌10-20%,一线城市跌幅较二三线城市更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年初到现在外界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出现很大转变,您怎么看?

  陈兴动:结构性紧缩和新一波外来冲击,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形势有所改变,外界的担心也从经济过热变成增长再次下滑。我认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急速放缓,但不属于再次下滑,是从两位数的增长转向可持续的增长。预计未来四个季度GDP增速会大幅下降,但仍可保持在8%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水平线以上。目前我将对2010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期从年初的10.5%调整至9.8%,这一增速实现的可能性大概为70%,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将在8-8.5%之间。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对年内货币政策的预期如何?

  陈兴动:我们对货币政策的关心有三个方面。一是贷款政策,目前来看,按照银监会要求的“3、3、2、2”季度信贷投放要求和7.5万亿指标进展应该不成问题。二是市场流动性对冲,由于银行间流动性仍然过量,对冲流动性将不可避免。对冲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发行央票,一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我认为今年第三季度前还有一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机会,以后再提的概率不大,总体来讲今年存款准备金率会保持在17-17.5%的水平。如果市场上已经出现利率持续上升的状况,也不排除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三是利率政策,今年以内中国加息的机会几乎没有。根据以往经验,通胀率连续三个月超过存款利率后,利率调整的时机就会到来,但今年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势头在下降,新一波外部冲击又来,通胀预期也在下调,提高存款利率以抵消通胀将给银行带来非常大压力,我认为不调利率的可能性超过70%。

  中国证券报记者: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对实体经济影响有多大?

  陈兴动:从投资比例看,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投资下滑对GDP总量的影响大概是1-2个百分点。今年1-4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36%,但往后这一速度将下降。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基数效应,二是调控政策出台必然导致房地产交易量下降,进而导致开发商建设步伐下降,新开工项目减少。我预计今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长会在24-25%的水平,较目前下降10个百分点,直接计算,这可能使GDP丢掉0.5-1个百分点。

  从相关行业来看,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行业有35个,间接相关的有50个。随着房地产调控显效,相关行业将受到影响,比如建筑钢材价格已经下降。

  此轮政府调控的目的不是把价格降下来,而是把价格过快上涨的速度降下来,但做到这一点的结果必然使价格下降。预计本轮调控将使全国房价平均下降10-20%左右,一线城市房价跌幅会大于二三线城市。价格回到2009年11月左右的水平,消费者可能会接受,交易量回升,价格才会走向稳步增长。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如何看中国股市与经济表现的巨大反差?股市疲软还将持续多久?

  陈兴动:中国股市被给予太多希望,有不可承受之重。目前中国股票市场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出现这种情况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不确定性,今年年初以来,中国股市实际上是多空博弈,空方获胜。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空方总是可以找到理由。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坏消息还没有出尽,比如地方融资平台违规贷款、抵押不足问题没有处理完,银行融资问题没有解决,很多问题仍在积聚。目前股市疲软的运行跟政策不确定性是完全相关的。第二是流动性问题,今年流动性并不像多方想像的那么多,有人说不炒房子就炒股,但我看不见得。第三是外围因素,比如股指期货起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觉得现在需要投资者重新定位对市场的预期,如果大家觉得2300点或者2500点是底部,闭着眼睛都进,形成共识,那信心又回来了,波动就会减少。(记者 杨博)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