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之后,号称“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张悟本神话终于破灭了。他的营业场所“悟本堂”被认定为违章建筑而被拆除,其本人在公共场合基本销声匿迹,其著述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遭遇下架处理。一个关于养生的泡沫就这样回归沉寂。但是,张悟本公然招摇撞骗的现象却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他毫无根据的养生“学说”一度风行于世也颇堪玩味。新华社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张悟本并非靠他自己呼风唤雨而“成就”这一切的,实际上,在他的背后有一个利益团体在运作和推动这个骗局。
在一个讲究“经营”的年代,骗子依靠只手之力想制造出某个“神话”,的确不太可能。推断张悟本背后有个利益团体,大体上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所谓的利益团体,与人们常识中的“利益集团”是完全不同的。张悟本的团体中虽然不乏某些医疗机构和民营中医场所,还有少数帮他吆喝的电视媒体,但它们都不像“利益集团”那样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有着强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的团体就像他本人一样,多数都处于社会边缘。但就是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机构,却能制造出近十年来中医养生领域的最大谎言,其流毒之广泛,甚至能让农产品市场出现价格波动,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张悟本和他的幕后推手也没有预料到的。
张悟本的养生神坛坍塌之后,人们经常把他和曾经风光一时的其他骗子相提并论,比如胡万林。十多年前,胡万林靠一把芒硝走天涯,一度倾倒众生,也夺去了不少性命。除了张悟本和胡万林这种名头响亮的“养生大师”和“神医”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出现过很多“神水”和“神物”,从最早的鸡血到后来的松针汤,从绿豆、地瓜到钛合金项圈等。这些传奇般的人和物虽然很容易被识破,但总能在一段时期里让很多人误入歧途。在人们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骗子的“理论”时,他们其实也暴露出一种普遍的心态和世态。所谓心态,是指在健康养生方面热衷于走捷径,总想用一个奇迹解决所有问题;而所谓世态,则指的是在科学知识还不够普及,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比较单薄的背景下,最拙劣的骗术也能拥有巨大的市场。蒙昧和急功近利,可能是张悟本的利益团体里最有力量的两大因素。
张悟本垮得很快,但也垮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最新的新闻报道显示,虽然舆论已经把张悟本定性为欺世盗名之人,但他似乎并没有“犯事”。卫生部门对记者指出,还没有发现“悟本堂”存在诊疗行为的证据,也没有接到相关患者的投诉。工商部门则说,他们也没有发现“悟本堂”违反工商法规的情况,因此也没有立案。当然,可以想象的是,更没有司法机关对张悟本开展刑事追究。这就有点奇怪了,如果张悟本没有触犯任何法律和行政规章,岂不是意味着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他的食疗把戏没有约束的能力,对他的欺骗行为的制止,反而要以不明不白的灰色手段进行?
但这或许恰是公众于未来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法律永远不会是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而注定会有更多张悟本之类的人物,热衷在法律的边缘之处寻找可以利用的空隙。面对类似的“骗子”,公众能够指望的,或许并非公安机关的断然取缔,或对“悟本堂”的师出无名的拆除,而是更多地寄希望于我们自身对科学精神的崇信,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对各种妖言惑众者的识别和抵御。当然,我们还希望有更多有勇气也有能力揭露张悟本的媒体,和更多真正对公众健康负责的专家。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我们对科学的信任,应该高过对各种养生奇迹的迷信。
和胡万林相比,张悟本似乎是“无害”的,毕竟绿豆汤喝不死人。但那些花了高昂的咨询费的消费者,可能不会同意这个看法。被张悟本搞坏了名声的中医界,同样不会同意这个看法。至于被绿豆汤延误了治疗时机的患者们,恐怕更是对张悟本深恶痛绝。这一切的愤怒和尴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途径得到疏解,则是张悟本们留给这个社会最大的祸患。
参与互动(0) | 【编辑:梁丽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