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日电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文章,题目是《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文章称,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
文章指出,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据测算,我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消费不足又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虽然生产的产品有不少是用于出口的,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方面,上述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来一个时期,这些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不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威】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