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须改变
在资本要求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在积极调整业务和资产结构,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包括合理规划自身资本结构,选择适当的融资工具,积极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降低融资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从而使商业银行既可以筹集到支持业务发展的资金,又可以弱化再融资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
5月24日晚间,上交所发布公告,中行400亿元可转债如期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中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将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规模的可转债发行,也是最大规模的再融资。
银行补充资本等于为未来储备资源。可以说,谁能先储备好资源,谁便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而就各大商业银行而言,时至今日,“再融资”早已从去年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变成了在资本领域运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前,工行股东大会于5月19日通过了不超过250亿元的A股可转换债券和发行不超过H股股本20%的股票的议案。
更早些时候,作为最晚公布再融资方案的大银行,建行上月底披露今年一季度业绩的同时亦正式宣布,拟在A股及H股配股融资,融资总额不超过750亿元。
而始终无明确上市时间表的农行,近日则有媒体传出消息:“农行将于5月25日进入IPO初审会,如果进展顺利,可能将于5月28日正式交予发审会。”
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一个结果:银行再融资方案进入了密集获批期,这意味着,再融资何时启动只是一个时机问题。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当前,银行的再融资或将受到来自政策面和市场资金面的双重约束。而在资本要求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在积极调整业务和资产结构,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
400亿元规模:资本市场可容纳
“从市场容量来看,市场完全有能力容纳中国银行本次发行的400亿元可转债。”5月24日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行有关人士如此表示。
从目前公布的大银行再融资方案看,其中,工行与中行除了融资规模与比例的不同外,均采用了“A股可转债+H股配售”的方式。而之所以选择发行A股可转债,双方亦曾解释:比较符合内地投资者的需求,也可以同时满足偏好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的需要。其意图,在于减少大规模再融资对市场的冲击。
“与增发、配股会即刻大幅增加股票供给,迅速摊薄业绩不同,可转债对股票供给量、业绩的摊薄具有延缓效应,因此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较小。”中行人士分析,从投资者结构看,参与公开增发的一般是市场上活跃度较高的资金,因而增发的新增股票供给对二级市场的抽血效应明显;而可转债的投资者一般是风险偏好更低的资金,参与股票交易的活跃程度相对较低,对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影响较小。
由于A股可转债具有“攻守兼备”的特性,长期以来都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在A股市场发行的7只可转债均吸引到较大规模的认购资金,除原股东优先配售外的其他投资者平均认购额超过1800亿元。
今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银监会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的请示。按照国务院的批复,中、工、建、交四家大型银行将按照“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的要求,采取符合各家银行自身特点的再融资方式。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商业银行的再融资势在必行,但在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股票市场的再融资仍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再融资面临双重约束
对于再融资的迫切需求,缘于超常放贷导致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至2009年末,14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由2008年底的13.37%降至11.27%。而今年一季度,工、中、建、交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98%、11.09%、11.44%和11.73%,又分别较2009年末下降0.13、1.25、0.93和1.04个百分点,仅稍高于监管红线。
“资本充足率的下降是由于银行风险加权资本的扩张所致,而大部分风险加权资本的扩张来源于信贷的投放,若严格按照资本监管要求,银行体系可以发放的贷款规模将受到抑制。”工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振锋向记者分析。
一方面,在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下,央行已有“灵活性”的举措,在信贷投放上有总规模和投放节奏的指导;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也成为宏观政策的窗口指导之一,同时防范银行体系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从市场资金面看,2010年的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尤其是有关房价的调控政策出台以后,中国股市持续下跌,银行的再融资对市场的资金面带来较大压力,国务院曾提出商业银行融资的“五点”要求和融资测算的“五标准”,以引导银行的再融资在不同的市场中有序进行。
据记者观察,近一年的银行业再融资动态显示,小型银行的融资基本启动,而主要的金融实体———大型银行的再融资步伐相对缓慢。虽然大型银行纷纷就此向监管层汇报、协调或等待审批,但截至目前,除中行曾发行次级债外,其他大型银行尚无大动作。
陈振锋认为,从这样的进度来看,银行业本身对资本的需求依赖于其业务的发展规模,而政策面要对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其结果,或将延缓商业银行再融资的进程。
这一观点从工行、建行得到了部分印证。日前,在就再融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建行董事长郭树清称,监管层理解现在的市场状况,不会让再融资逆市场趋势而动。如果市场不好监管层会允许建行等待再融资的机会。而在近期召开的工行股东大会上,董事长姜建清也表示,要等市场转好后,再考虑再融资。
由于在股市低迷期,通过股权市场融资在价格相对低廉时需要发行更多股份数量才能达到同样的融资总金额,融资的效率相对较低,因而,除非资本已严重影响到银行的经营,否则,银行更倾向于等待市场走出低迷期之后再进行融资;此外,受当前市场对农行IPO大规模融资预期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其他银行的融资步伐。
业内专家据此判断,大型银行的融资方案尚有待各方条件成熟后顺序进行。
银行须改变增长模式
就银行补充资本的手段而言,不外乎内生资源和外部融资两个途径,而其中银行自身的盈利无疑是最主要的内生来源。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银行业所有者权益由10639亿元增长到2009年年末的44342亿元,净增幅达33703亿元,预计其中银行体系自身净利润的贡献度超过50%。可以肯定,随着银行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内生资源将更为充足。
不过,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以实现业务和资产结构的尽快转型,但在短期内,银行业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仍将延续。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要改变以资本消耗为主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而此前,中行行长李礼辉就曾在该行2009年业绩发布会上说:“进一步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的占用,就可能增加收入。而中行去年提高资本充足率是调整结构实现的。”他表示,今年会关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不占用资本,有好的风险控制和创新的产品。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和创新服务。”
“在资本要求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在积极调整业务和资产结构,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包括合理规划自身资本结构,选择适当的融资工具,积极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降低融资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从而使商业银行既可以筹集到支持业务发展的资金,又可以弱化再融资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业内专家指出,在现阶段监管要求日益严格而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再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实现筹资成本和股东回报之间的合理均衡。(记者 李岚)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