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民间借贷是金融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民间借贷是金融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10年05月21日 13:55 来源:河南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行对贷款的收紧,让一些担保公司甚至喊出月息2%的高价。这让一些被银行拒之门外、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中小企业感觉压力非常大。

  专家认为,民间借贷是金融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应当将民间信贷纳入监管。

  -商报记者

  民间借贷

  月息已从1%涨至2%

  “一分二的利息,能不能借20万周转一下?”做服装生意的侯先生,因为进货款紧张,昨日和经三路一家担保公司联系贷款的事儿。

  他和这家担保公司合作一年多了,每次流动资金紧张时,都会借款10万到20万元。由于合作时间长,这家公司给他的也是优惠利率。

  不过昨天跟担保公司的客户经理联系时,对方说,现在一分二的利率不行了,最少要加到一分四。“就这还是熟人价呢,一些公司现在一分六的利率都愿意贷。”

  听到利息上涨,侯先生算了一笔账,一分四意味着每个月利率是1.4%,如果借20万元3个月时间就要支出8400元的利息,同样一笔贷款,比半年前多支出1200元。

  侯先生说,银行的贷款利率会随着加息降息上下浮动,但他感觉通过担保公司贷款,利率几乎是一直攀升。两年前月息1%已经很高了,而现在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办,一些担保公司连月息2%的高价都能喊得出来。

  行业状况

  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

  民间借贷利息“节节攀升”,跟最近银行收紧信贷有关。

  据河南邦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贸易、服务业是来他们担保公司办理贷款比较多的几个行业,企业一般年销售额500万元到1500万元。

  对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说,融资其实一直比较困难,这位负责人说,“即使在去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我们这里的客户也比较稳定。”

  邮储银行一位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王女士说,国有银行不愿意做中小企业贷款也是情理之中。因为每发放一笔贷款,银行都要审核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这就意味着,做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很高,审核的量非常大。”她说,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比大型企业低很多,出现坏账的风险也比大企业高很多。

  因此,一位国有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说,只有在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大银行才会考虑做中小企业。

  “即使是审核通过,也要排队等放款。”这位负责人说,她手下就有几个客户等了快一个月了。这对于只贷款两三个月周转一下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速度确实有点慢。

  中小企业

  担保公司让人“又爱又恨”

  侯先生这样的中小企业主,可以说对利息一路攀高的担保公司是又爱又恨。

  “做生意去借钱,肯定都是急用的。”做水果贸易的胡先生说,去担保公司贷款,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快。如果是经常合作的担保公司,最快时第二天就可以拿到钱。

  但方便的代价是利率也非常高。胡先生说,他都是手紧的时候去找担保公司周转一下。如果碰巧周转得不顺利,那很可能这一年就白干了,盈利都给了担保公司付利息了。

  正是因为这样,为了节省利率,胡先生贷款能提前还款就提前还,能省一天利息是一天。

  “如果是一年、一年半的贷款,还是老老实实拿着房产证,去邮储银行或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去申请贷款吧。”胡先生说,现在一些担保公司贷款一年的利息高达24%,那意味着50万元的贷款,一年利息就要12万,几乎没有哪个企业能吃得消。

  去银行虽然程序麻烦一些,而且等待时间也不确定会有多长,但是起码利率非常低,即使上浮也不会是基准贷款利率的四五倍。

  专家观点

  应把民间借贷纳入监管

  银行不给中小企业放贷,中小企业就只能被迫接受高息的民间借贷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接受商报采访时曾说,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这种“嫌贫爱富”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

  许小年说,如果说银行是狮子,那么中小企业就是老鼠,让老虎和狮子去捉老鼠,它们不愿意捉也很难捉到。抓老鼠的好手是猫,而“猫”正是担保公司等小型民营信贷机构。

  因此,他建议政府将所谓的“地下钱庄”合法化,增加国家税收和就业的同时,也将这些民间信贷机构纳入监管。

  河南省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也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一个地区金融业是不是发达,不是看这里有没有工商银行、汇丰银行这样的大型或是国际性金融机构,而是看可以服务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或者担保公司这样的民间借贷平台是不是发达。

  他感觉,河南现在这种多层次的金融机构还不丰富,大型金融机构非常多,但可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信贷机构还不多。未来可以将这些担保公司等民间金融平台,逐步纳入监管,在放贷流程、利率等方面多进行规范。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