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还是不加?这是个问题。”近来,无论是学术界专家、市场分析人士还是坊间百姓,似乎都在对政府近期是否加息以及何时加息议论颇多,这也使得国家统计局每月11日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过,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出炉,照例没有让各方围绕通胀与加息的争论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各种预判与猜测仍然甚嚣尘上。
根据国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而上年同月为下降1.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9%,非食品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
应当说,2.8%的CPI涨幅不仅创出年内新高,也高于大多数人之前的预期,并且这一数字已十分接近今年物价水平控制在3%的目标边线。重要的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分析,受去年6、7月份基数较低的翘尾因素影响,未来3个月CPI还会继续走高。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心通胀压力的增大,以及可能随之而来利率的提高。
尽管通胀压力正在加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央行是否会动用利率这一工具,眼下各方分析人士的判断却大相径庭。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无论是CPI的总体环比水平还是分项的食品和非食品环比水平,4月份都超过历史正常水平,这是今年以来的第一次,表明通胀压力已开始逐步显现。尽管4月份涨幅超出预期,但他并不认为5月份会加息,原因是2.8%的CPI涨幅仍低于3.0%的“警戒线”,尚处于政策可容忍的范围内。同时,西欧主权债务风险愈演愈烈,导致西方主要国家均再度返回量化宽松的政策操作模式,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此退出步伐延迟。“这也可能令国内短期内尽量避免采取更具震动性的政策”。因此,他预测,6月至9月,一旦CPI突破3.0%,将是央行启动加息的时间窗口。
相对以上较为温和的政策判断,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则显得较为激进。他认为,通胀正面临加速拐点,这种上涨态势将持续到三季度。因此,预计应对通胀预期的政策会很快出台,二季度可能加息0.27个百分点。
不过,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认为,4月份CPI增幅超预期主要与近期蔬菜价格上涨较快有关。随着蔬菜供应旺季到来,蔬菜价格将会有所下降,到了5、6月份将不再会成为构成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他依然维持此前对全年CPI在3.2%至3.5%之间的判断,但他认为央行不会轻易加息。理由是加息不仅跟CPI数据有关,还跟CPI的未来走势、资产价格走势和宏观经济的趋势有关。由于今年宏观经济走势是前高后低的,今后几个季度经济都将回落,在逆周期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应该放松。
在各种对于加息与否的争论声音中,近日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和视点对CPI成因及其与通胀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西方经济学中作为衡量和判别通货膨胀的实践指标CPI,在中国并不一定预示着通货膨胀。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所引致的CPI上行,不应简单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管理通胀预期”要正确分析
CPI上行的成因,不要贸然改变货币政策取向,给经济运行和金融活动带来负面的导向。
当前,对于政策决策者来说,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与喧嚣纷扰的声音中,厘清思路,把握方向,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确是一次难度不小的考验。(记者 谢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