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经济数据继续推升着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不断刷新的物价以及超预期的新增贷款都把通胀拉得越来越近。
昨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超过了2月份2.7%的涨幅,创下了年内新高,这也是CPI连续第六个月上涨,也创下了18个月以来的最高点。
此外,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740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食品价格推高通胀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当前推动CPI上扬的直接因素主要来自蔬菜、鲜果等食品类价格的上扬。受干旱、低温等不利的天气影响以及生产资料和运费等成本价格推动,4月份,我国蔬菜类和鲜果类的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4.9%和16.4%。
此次公布的数据中,4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五涨二降一平的态势,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高居上涨因素的榜首,其次是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5%。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南方严重的旱灾和北方的雪灾使得今年农产品生产形势非常不乐观,农产品产量的下降会迅速演变为农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农产品价格又是CPI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肯定会拉动CPI快速上涨。
“预计未来3个月CPI还会继续走高,尤其6、7月份去年同期的底数低,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国家信息中心把二季度对CPI的预测调高至4.2%。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把2010年CPI涨幅从原来预测的2.1%上调到了3.5%。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通胀预期正呈现“显性化”趋势。
PPI亦是通胀推手
除了食品价格的上涨,还有一个推高通胀的推手那就是不断高涨的PPI。4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维持上升趋势,同比增幅相比3月份的5.9%进一步增至6.8%,已成为PPI连续第5个月的上涨。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认为,PPI环比上升比较多,主要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和铁矿石价格上涨较快有关。目前PPI已处于高峰,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他认为,预计未来几个月PPI会继续传导到CPI,CPI会在6、7月达到高点,6月CPI可能超过4%。
央行警示通胀
就在公布4月份CPI数据的前夜,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以专栏形式强调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方式。
虽然,从去年的第四季度以来,央行就一直有警示通胀的言辞,但是分析人士认为,本周一发布的这个公告,时机和措辞都显示出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对通胀压力的担忧。
央行强调,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价格稳定的潜在威胁有所增加,例如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都在上升,这将可能影响整体物价水平。有必要关注潜在的物价上涨压力。
仍处于可控之中
不过,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看来,情况还远没有到上述人士所形容的那么糟糕。
昨日,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4月份CPI上涨主要是结构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全面上涨,且价格上涨是温和的。
“今年CPI很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涨幅控制在3%之内是可控的。”他对今年控制CPI在3%之内仍是很有信心。
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尽管4月份的CPI和PPI双双超过市场预期,但前者受短期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后者则已处于高峰,继续走高的可能性不大,故通胀形势仍处于可控之中。
东海证券宏观经济小组表示,未来几个月,CPI继续上行的压力很大,但基本上在政府可控范围。尽管4月份的低温天气造成蔬菜价格上涨,但随着5月天气回归正常,这一涨价因素应该问题不大。但随着翘尾因素的影响,现在的通胀预期仍比较强烈。
加息时点或后移
目前CPI已连续第3个月超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25%,实际利率持续为负。负利率使得加息被民众提及,被专家讨论。
央行本月初刚刚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并与本周一正式开始实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采访时称,“从目前形势看,CPI的上涨仍属可承受范围之内,短期的负利率尚不足以让央行在二季度就加息。”
交通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熊鹏也称,4月CPI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普涨和正翘尾因素所致。当前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但考虑到资本流动因素,短期内央行加息的时机并非十分成熟。
多数分析人士表示,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虽然明显高于预期,但都是由短期因素(油价上调、南方暴雨及旱灾等天气因素)影响,尚未出现趋势性走势,故短期内央行采取加息措施应付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尚不大。
除此之外,还有人士认为,由于受制于国内经济形势不明朗,而外需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亦存不确定性,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也认为,中国依靠刺激政策拉动的经济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会更倾向继续采用数量调控回收流动性,不会轻言使用加息手段。
交行金研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率调整可能要到3季度以后,维持上调1-2次、27-54个基点的判断。(驻京记者吕天玲 实习生鄢秀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