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金融资产整体增长 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对外金融资产整体增长 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05月05日 09:00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了2009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投资头寸表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通过它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一个国家吸引负债的能力,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及对外金融影响力等重要情况。”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方明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此次发布的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的情况来看,2009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3460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7%,对外金融净资产达到了18219亿美元,这说明在过去一年间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实现了整体增长,对外金融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实现这样的成绩尤为可喜。”

  事实上,自我国2006年开始首次公布国际投资头寸表以来,串起这些表格,就是一份能够反映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漂亮成绩单”。“总的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反映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就是对外金融资产规模的逐年扩大及对外金融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对记者作出如此表示。

  采访中,专家们总体认为,此次发布的2009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出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对外金融净资产持续增加态势明显。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对外金融净资产达到了18219亿美元,增长22%。“这里面既包括由于汇率因素带来的存量增加,如美元贬值带来的其他币种资产相对升值等,也包含由于国际金融形势逐步回稳、海外资产价格普遍回升带来的存量增加,同时也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鼓励开拓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出去’战略有关。”方明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表示,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只有日本和瑞士等少数几个国家具有较高的对外金融净资产,我国也能位列其中,成绩值得肯定。我国拥有较多的对外净资产,表明目前我国具备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从结构来看,我国的对外资产以外汇储备为主,流动性和可控性较强;负债以来华直接投资为主,稳定性较强。这种结构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对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和往年类似,在2009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储备资产”仍然占据对外金融资产的主力地位。储备资产24513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的71%,较上年同期的19662亿美元增加了24.7%。对此,工行分析人士的看法是,我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以外汇储备为主,流动性和可控性较强,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但是,这样的结构也意味着,我国私人领域吸储能力还有待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实现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还任重道远。

  值得关注的另一个特点是,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2296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的7%,比上年同期1857亿美元增长了近24%,与前几年一直保持的5%左右的水平相比,有了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海外资产结构的调整正在进一步优化。”丁志杰表示,“一直以来,储备资产在对外金融资产中占比过重及对外直接投资比例过低,都是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中需要改善的方面。现在,我们欣喜地发现,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了。”

  事实上,过去一年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支持涉外经济稳步发展,外汇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便利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如简化服务外包企业外汇收支审核手续;鼓励银行开展贸易融资;支持境内企业对外投资,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核和资金汇出核准调整为登记管理,在汇兑环节上对境外直接投资基本不再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国内企业进行境外放款;正式上线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外汇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便利涉汇主体办理外汇业务相关手续等。“应该说,‘走出去’的步伐在过去一年中切实加快了。”丁志杰说。

  此外,在2009年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及证券投资均较2008年有所上升。对此,方明认为,我国经济回暖的步伐明显快于其他经济体,国内投资机会较多,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仍具竞争优势,预计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恢复,跨国公司扩大生产和全球布局将进一步活跃,今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对外净资产或净负债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国金融实力的强弱。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更多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部门的国际竞争能力及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等多种因素。”方明表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际竞争力及主权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记者 牛娟娟)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