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走低难消通胀预期 上半年加息可能性降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CPI走低难消通胀预期 上半年加息可能性降低
2010年04月16日 11:05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方面GDP两位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三月份CPI环比下降。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看上去是一张漂亮的答卷,专家认为,CPI走低降低了立即加息的可能性,但并没有降低社会通胀预期,加息警报仍然存在。

  通胀预期是否减弱

  不能掉以轻心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三月份CPI环比下降,许多专家表示指数“令人振奋”,说明通胀离我们没有上个月那么近了,但是不能掉以轻心。

  “CPI下降不代表通胀预期减弱!”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斩钉截铁地下结论。

  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陈洁表示,CPI统计体系中食品所占的权重很大,3月份生猪价格下降是导致CPI环比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西南干旱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东认为,目前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去年下半年CPI增幅为负,今年后期的CPI数据将面临翘尾因素的影响;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目前的异常气候对生鲜食品价格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将导致CPI环比继续上升。

  加息会不会推迟

  适当推迟,警报仍在

  对于“加息会不会因为CPI走低推迟”,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多数认为,3月份低于预期的通胀数据会降低立即加息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表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属于轻微通胀,该数据甚至小于银行2.25%的一年期利率。在当前的CPI基础上,不可能加息,也没有必要加息。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是否加息取决于两个因素:汇率因素和通胀状态。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加息,可能进一步加大热钱的流入。在汇率条件不成熟,而CPI处于温和通胀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推迟加息。

  经济学家、北大教授曹凤岐分析说,CPI下降使得此前纷纷预测的加息可能性降低,上半年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加息政策推出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但是,应该重视已经产生的物价上涨势头。

  不过,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称,中国经济无论从CPI、PPI和经济增长的角度,都可以看出是处在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为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到资金调控创造一些条件。他仍认为,加息可能在4月出现。

  一季度GDP同比上涨11.9%,处于较高水平,引起了许多外媒的关注。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已结束了复苏阶段,正在步入稳步扩张阶段,这一阶段可能会持续好几个季度或好几年。那么宏观刺激政策该不该退出?

  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陈洁表示,GDP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增长和运行区间,经济回暖趋势进一步加固。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高速增长与去年同期GDP处于较低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二三季度GDP增长率很有可能会回落。

  交行金研中心预计积极财政政策在2010年仍会维持,但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将侧重于民生、消费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仍将担当主要角色,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小幅上调可能。

  新增信贷大幅下降

  均衡投放格局建立

  新增人民币贷款因大幅下降受到广泛关注。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4.58万亿元的新增规模明显回落。有人担心,如果信贷增长出现大幅下降,无疑会对正在复苏的实体经济构成损伤。

  一般来说,一季度信贷增长往往决定全年信贷增长规模。去年一季度我国新增信贷达到4.58万亿元,占全年新增信贷比重超过45%,过高的比例导致全年信贷增长呈现出前高后低的不均衡态势,对此央行和银监会去年下半年提出信贷均衡投放的调控思路。

  以今年新增信贷目标7.5万亿元为总量计算的话,2.6万亿元的增长规模将占全年调控目标的34.7%,仍处于合理水平。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信贷增长如期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加强指导,未来信贷均衡投放的格局已经初步确立。

  有分析人士认为,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那么以后住户贷款将明显降低。这有可能成为二季度乃至今年余下时间信贷投放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彭肇一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