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聚焦中国经济三大热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博鳌论坛聚焦中国经济三大热点
2010年04月12日 07:55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本次博鳌亚洲论坛上,政要、专家以及企业界人士就人民币汇率、3月贸易赤字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当前三大热点经济问题各抒己见,在集思广益的交流中,“制度改革”这一关键词贯穿其中。

  1、人民币汇率孰去孰从?

  近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中美争锋的焦点,美国不断对中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施加压力,人民币汇率问题也随之升格到政治层面,其走向吸引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博鳌论坛发言时表示,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有权对人民币汇率做出自主的决策。

  保尔森认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可以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和谐,可以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以及更合理地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

  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琦认为,纯粹的人民币升值利弊之争毫无意义,他引述《国富论》的核心观点指出,在人民币的汇率的政策决策上关键是要以真正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人民福祉为宗旨。

  原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建立灵活、弹性的汇率制度是核心,即将汇率全部交由市场自发调节,因为这样才能充分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正负两方面的变化,并起到维护国内宏观经济稳定,避免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此外,还能增加中国政府决策的自主性。他指出,虽然目前人民币被低估,但是仅仅围绕人民币是否升值以及升值幅度进行讨论太狭隘,并且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汇率政策,中国在人民币汇率的决策上应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根本。

  而对于美国不断吹捧的“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摩擦”的紧密因果关系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则表示,不应该将贸易摩擦问题政治化,而是应该本着专业的态度,通过磋商、对话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2、3月贸易赤字不足为忧

  对于中国3月份出现70个月来首度贸易逆差, 市场颇为担忧,而与会博鳌论坛的国家政要以及经济学家均持乐观态度。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这也从某一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樊纲表示,这体现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大量依赖出口发展到内需持续旺盛,表明中国的消费和投资除了拉动自身的经济增长,还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祖六则指出,中国内需的强劲增长使进口大幅增加,这直接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而这种逆差实际上是很正常的情况,短期内还可以减少贸易盈余,缓解中国与外界的贸易摩擦,而只有当逆差长期连续出现时,才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则认为,出现贸易逆差是在贸易市场上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

  3、支招房地产“降温”

  在国家持续调控下依旧“高温不下”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此次博鳌论坛上,与会各方就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泡沫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展开了深刻的探讨。“解决土地供需问题”以及”出台物业税”成为与会讨论嘉宾们一致同意的建设健康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手段。

  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用“需求过多”来解释当前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原因。他认为未来应该加快二三线城市、中小城市发展以及调整中国的城市结构,才能最终解决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陈淮还强调,开征物业税并不是为了抑制房价。他表示,物业税有三个作用:第一,促进存量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不让房子闲置;第二,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第三,贯彻社会公平,穷人和富人在占有资源上的不公平,通过征税来加以调整。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面对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高烧”状态,不应局限于仅仅讨论房价本身,而应着眼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需要建立基本制度,实施可持续的住房保障制度以及对中央以及地方现行的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并真正地把实体经济导入一个比较有活力的状态,才能达到建立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这一目的。

  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以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均认为目前房地产调控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土地拍卖制度成了房价上涨的推手之一;而财税体制尤其是物业税的缺失,则导致投机性购房难以有效遏制。

  对于国土部刚出台的关于保障房比例应占70%这一政策,陈国强认为该政策有些操之过急,或将扭曲市场规律。因为这一政策没有增加住房总量,仅是改变房屋类型的组成结构,这将会导致未来房地产的高端项目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反将推高房价。他指出,此前上海和北京政府都曾经提出过两年内建设3000万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但政府只是把这个政策作为一个短期的权宜手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