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高官:未闻企业界抱怨人民币汇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美联储高官:未闻企业界抱怨人民币汇率
2010年03月24日 07:3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美联储芝加哥分区银行总裁埃文斯昨在沪称,超低利率将持续至少半年

  美联储芝加哥分区银行总裁埃文斯(Charles Evans)昨日在上海表示,在与美国大型企业定期交流时,他并未听到来自业界对于人民币低估的不满或是要求升值的强烈呼声。

  埃文斯在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尽管美国经济有望逐渐复苏,但考虑到企业开支和消费等方面的动力仍不足,美联储至少在半年内都不会放弃“更长一段时间维持极低利率”的立场,甚至可能持续到明年。

  贸易增长惠及全球

  据透露,2007年9月开始就任现职的埃文斯本次访华将分别到访上海、北京和香港,期间他将会见中国的企业界人士、经济学家、官员等,并会出席一个金融监管会议。昨日在面对沪上媒体时,埃文斯拒绝就有关人民币汇率以及美元等“敏感”问题发表评论,并称汇率问题是财政部的事,美联储只管货币政策。

  针对有关人民币升值能否帮助降低美国失业率的问题,埃文斯称,失业率受很多因素影响,他很难就此给出一个量化的答案。总体上他认为,如果需求上升,企业开始加大生产和招聘员工,这会帮助压低失业率。当然,来自外部的需求也会帮助美国的出口,有利于降低失业率。但总的来说,全球都会受益于贸易的增长。

  埃文斯坦承,他作为决策者在定期与美国企业界交流时,并没有听到太多关于人民币汇率方面的抱怨或是要求升值的呼声。美联储在制定政策时会听取企业界的意见,一般每6周一次。

  “我与辖区内的许多大型制造商或是其他企业进行交流时,他们谈得比较多还是市场需求是不是开始反弹等之类的问题,对人民币问题的涉及并不太多。”埃文斯说。

  在美国即将举行中期选举之际,美国国会部分议员近日不断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试图迫使美国政府将中国界定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一些美国议员声称,中国在“利用被低估的汇率来促进出口”,并“呼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或其他“惩罚性关税”。一些议员将美国制造业工人失业和美国对中国庞大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人民币估值过低。

  年内不加息不奇怪

  在回答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时,埃文斯表示,在“更长一段时间维持极低利率”尽管是一种有条件的说法,但在他看来,至少在未来的3到4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上,也就是大约6个月的时间内,当局都会继续保留这一措辞。

  “坦白地说,我认为当前的状况将继续允许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到今年年底。”埃文斯说,“如果这样的政策有必要持续到2011年,我也不会感到意外。”

  在3月16日的最近一次例会上,美联储依然在会后声明中保留了在“更长一段时间维持极低利率”的关键措辞。一些人猜测,随着当局开始陆续撤出一些非常规流动性措施,上述指示持续宽松利率政策的表述可能也会从美联储今后的声明中被删除。

  事实上,上次例会中已有一位美联储决策成员——堪萨斯分区银行总裁洪尼格提出了异议,认为应该删除上述语句。

  退出要看三方面指标

  埃文斯称,对美联储来说,一个重要的中期挑战就在于,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他也明确指出,作为决策者,美联储主要看三方面的重要指标,来判断退出的时机。

  一是经济增长。去年,美国GDP萎缩了2.4%。埃文斯称,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有望达到3%至3.5%左右。不过他也指出,尽管随着政府刺激措施逐渐退出及其效应慢慢减弱,民间部门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但至少在今年下半年,美国企业仍可能在开支和招聘方面持谨慎态度,而就业市场的恢复也可能较上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时期花费更长的时间,因为这一轮危机对就业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个人消费也会受到抑制。

  二是失业率。2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仍处在9.7%的高位,尽管总体就业状况好于市场预期。埃文斯称,预计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失业率仍会居高不下,而让当局能够放心地“退出”的失业率水平最好是在5%左右。

  三是通胀水平。埃文斯强调,相比2007年和2008年,当前的通胀形势较为有利。他预计,在一段时间内,通胀率都将较好得到控制。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CPI环比持平,1月份也仅微升0.2%。2月份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指数环比上升0.1%,1月份为下降0.1%。2月份美国的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上升1.3%,为2004年2月份以来的最小升幅。上次美国的通胀处在如此温和的水平还是在2009年3月,当时消费者物价下降了0.1%。

  埃文斯暗示,要让货币决策当局开始重点关注甚至担忧通胀,通胀率首先需要回到2%左右。(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