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自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后,几大国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从16%提高到16.5%,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一月两次密集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表明,流动性管理已明确提上中国本轮货币政策操作日程。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最新报告指出,回收流动性和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是上调的主要原因。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主要的原因是控制信贷和对冲到期的流动性。从信贷看,尽管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1月份信贷最终投放仍达到1.39万亿元,比正常值高出3000亿元左右。
从流动性方面看,2月份到期的回购和央票量近8000亿,要保证流动性是适度宽松而不是极度宽松,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回收。
对于2010年开年以来的信贷“井喷”,监管层早已察觉并迅速作出应对之策。1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被市场认为旨在收紧流动性。我们注意到,在政府强有力的数量和行政调控手段下,1月份后期信贷投放速度已经大大降低,但是银行间的资金依然充裕,1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仅为1.16%,比上月下降0.09个百分点。从日前公布的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较高。银行间过于充裕的资金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因此央行有必要将过多的流动性吸收,防止信贷投放再度失控。央行在最新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已透露重要信息: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
准备金水平直接决定了市场流动性的规模,央行之所以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与去年股价、房价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目前的物价上涨苗头有关。自2008年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刺激经济,这些政策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国民经济实现了8.7%的增长目标,2009年12月的出口也实现了14个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正走向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诸如房地产价格再度上涨、信贷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显现等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管理通胀预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胀预期潜在的风险短时间内表现为通胀的压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对于从源头上遏制通胀预期转为现实的通胀具有积极作用,对通胀预期的管理明显好于对通胀的管理。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将从银行体系收回3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但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出现趋势性的转向和连续性的紧缩。未来经济的走向可能属于“非典型复苏”,由此,回收流动性将出现“走走停停”的状况。随着经济复苏力度加大,货币供应紧缩的幅度也会适度增加。专家认为,合理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有利于抑制银行放贷冲动,从历史来看,0.5个百分点的调整幅度不算大,使央行对泛滥流动性的实质回收作用有限,主要是为了对商业银行突击放贷予以警告。特别是有助于防止3月份信贷出现季末冲高,从而实现均衡放贷。
数据显示,从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存款准备金率至今一共经历29次调整。其中最大调整幅度为单次上调2%,还有一次是单次下调2%。此后曾4次上调1%,两次下调1%,18次上调0.5%,3次下调0.5%。可以看出,央行惯用±0.5%的利率数据来轻度调节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本次上调0.5%,也属于轻度调节范畴。
有分析指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吸收了银行间的过多资金,而不会对银行放贷能力造成很大影响。长江证券曾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微观角度分析,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银行贷款或者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商业银行被动增加收益率较低资产的比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后,上市银行整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将在0.5%至1%之间。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上市银行可以通过资产和贷款结构调整来积极应对政策调控。
央行近日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3.13%。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7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13%,农村信用社为8.78%。由此推测,年初的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国有大型银行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其他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但是,在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压力下,大型银行以及零售业务领先的银行将凸显负债管理优势。随着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大,再加上存款活期化,核心存款的扩张显得日益迫切,将成为银行今年的经营管理重点和挑战。(程瑞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