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日将公布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分析人士预计,当月CPI和PPI同比涨幅可能一减一增,其中CPI涨幅可能略低于去年12月的1.9%。未来经济仍存在价格成本上升的压力。
商务部、农业部的价格监测数据均显示,1月食品价格上涨有所放缓,个别周出现了负增长。而且,由于基期因素变动的影响,只要1月物价环比涨幅低于0.9%,当月CPI涨幅就将低于去年12月。综合上述因素,市场人士预计1月CPI涨幅超过2%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会适度回落至1.5%-1.8%区间。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盘整回落的态势,但PPI受经济景气周期影响更明显,近期回升势头明显快于CPI。去年12月PPI同比上涨1.7%,专家预计今年1月可能达到4%左右。
去年四季度,各月CPI分别同比上涨-0.5%、0.6%和1.9%,呈现出涨幅逐步加大的势头。如果今年1月物价同比涨势减缓,将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压力也可能会暂时回落,央行在一季度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变小。
但应该看到,当前物价小步回升的趋势已经形成。从去年底的数据来看,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是CPI回升的主因,但短期内两者均没有明显回落的可能。非食品价格虽然涨幅不大,但自去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环比回升,再加上春节即将来临,2月CPI很可能进一步攀升,达到2.5%左右甚至更高。与2.25%的一年期基准利率相比,“负利率”现象最早可能在2月出现。
从全年物价走势来看,今年可能呈现指数前低后高、涨势前快后慢的趋势,峰值可能出现在6、7月和年末。去年2月起,CPI出现连续10个月负增长,带动今年上半年翘尾因素逐步增强,其中6、7月为全年最高,均为2.1个百分点,因此二季度物价压力将明显增大。下半年翘尾因素有所减轻,但CPI环比可能继续上涨,全年的高点可能出现在年末。
这样算来,今年CPI涨幅有可能达到3%-5%,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翘尾因素以及“保增长”刺激政策导致的。今年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宏观调控部门应适当上调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在企业投资热点缺乏以及新经济增长点并未凸显的情况下,如果刺激政策今年逐步退出,明年物价继续攀升也缺乏支持。
在宏观调控方面,当前并没有到需要政策发生重大转向的时候。因此,重点应在于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近期针对楼市以及信贷投放过快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但实体经济流动性仍相当充裕。加息可能要到物价回升更为明显的时候才会启动。
此外,通胀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在于增加经济复苏的成本,以及加深财富再分配不均的程度,损害中低收入者利益。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一方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类产品等价格成本机制,提高战略性物资产品的保障供应能力;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粮食、猪肉等重点产品价格,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显然,这些都不是加息就能实现的调控目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