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09年12月份、第四季度超预期数据的冲击,市场上对我国2010年上半年出现经济过热、恶性通胀的担忧日益抬头,经济过热、加息提前似乎已经成为“注定”的事。然而经济问题永远是一个难以拆解的魔方。在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措施出台后,再度审视我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包括最影响经营效益的PPI、最能拉动GDP的投资、最影响货币政策取向的CPI以及最影响进出口的美国经济,这些因素仍存在着不小的变数。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李波
从历史数据预测值来看,2010年上半年PPI上升速度或将较快,经济存在过热的可能。不过,政策调控的超预期将令经济热度提前降温,目前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已经出现回落。此外,对流动性和基本面的担忧以及美元的走强,也可能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PPI的冲击低于预期。
过热“注定” 调控先行
作为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数,PPI反映了上游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以及下游行业的成本变动。可以说,PPI走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是否“过热”,从而能够为货币政策的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我们发现,如果两个年份在各自的经济周期中所处位置大致相当,那么其月度价格指数的新涨价因素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2002年和2009年)。由此,我们尝试以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起始年——2003年的PPI月环比增速作为依据,来粗略估算2010年各月份的新涨价因素,进而预测PPI的同比增速。
经过计算,2003年12个月份的PPI新涨价因素分别为0.90%、2.01%、1.91%、1.50%、0.99%、0.69%、0.89%、1.09%、1.19%、1.50%、2.31%和2.92%。我们以此作为2010年的新涨价因素,并结合2010年的翘尾因素粗略预测2010年的PPI增速。结果显示,PPI月同比增速呈前高后低走势,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叠加,将造成2-5月份的PPI迅速上升,增速或超过6%,显示经济存在过热可能。
不过与2003年相比,2010年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都有较大不同,特别是在货币政策调整的节奏上。2003年央行选择在9月份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而在2010年,1月份即开始调整信贷、货币和房地产政策,力度和速度均超出预期。在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控下,货币供应量出现向下拐点,新开工面积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呈现回落趋势,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势头随即得到遏制,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价格近期大幅回落。
可见,尽管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可能过热,尽管2009年12月份超预期的经济数据令通胀预期高企,但是宏观调控的先行,令“注定”的经济过热得到了提前降温,通胀预期已有所缓和。
CRB冲击会来吗?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主要工业品的原材料,有色金属、原油、煤炭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推动国内PPI指数迅速走高,造成通胀上行。
我们选择能有效反映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趋势的CRB指数,来观察其与PPI同比增速的影响。结果显示,1956年以来的统计期内,CRB指数的变动显著先行于美国PPI同比增速,其作为通货膨胀的指示器比PPI更加超前和敏感;而在2003年8月-2004年3月、2007年1月-2008年2月以及2009年3月-12月CRB指数快速攀升之后,我国PPI同比增速也出现了三次大幅上扬。CRB对PPI的传导和冲击作用可见一斑,也成为影响2010年国内通胀的关键因素。
不过,虽然2009年3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但是CRB指数与BDI指数出现明显脱钩,表明大宗商品价格投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工业国经济逐渐复苏以及货币政策逐渐收紧,过剩的流动性将显著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偏离基本面的走势可能不会长久。
即便从基本面来看,当前美国的经济运行可能也并不支撑商品价格大幅走高。尽管已进入“补库存”周期,美国仍然存在大量的闲置产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历史均值十余个百分点。“补库存”尚不能迅速拉动投资、彻底改善大宗商品需求,未来存货重建周期结束所带来的风险就更需要警惕。
实际上,除了供需因素,CRB指数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美元走势的影响。近期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持续走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跌。与此同时,美元升值可能对我国的出口造成负面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通胀压力。
总体来看,“去流动性”的打压、欧美经济持续复苏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元走势的波动,令大宗商品价格难以出现明显的启动契机,2010年CRB指数对国内PPI的冲击力可能弱于预期。(注:CRB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