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行 专家:上半年加息可能性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行 专家:上半年加息可能性小
2010年01月13日 08:04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量终于走出谷底。昨天,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200亿元一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8周来的新高,且收益率上涨8个基点。同日,央行进行20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业内专家认为,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行体现了央行适度紧缩货币的意图,有助于防止年初信贷过快增长,加大回收流动性力度有利于调控通胀预期,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较小。

  -事件

  一年期央票扩容

  昨天,央行发行了200亿元一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为1.8434%,较上周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利率1.7605%攀升0.0829%。这是一年期央票利率自2009年8月11日以来首次上行。

  当天,央行还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展开了20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此前历史上28天期正回购最大发行量为1200亿元,发行日是2009年8月4日。

  自去年11月底以来,一年期央票发行量一直处在100亿元至120亿元的地量水平。尽管本次一年期央票发行量仅比上周增加了80亿元,但这个细微的变化却意味深长。在维持了8周的地量发行后,一年期央票终于启动扩容步伐,其释放的信号依然鲜明:在公开市场的新一轮微调中,作为深度对冲工具的一年期央票将重新发挥作用。

  本周市场到期央票530亿元,到期正回购1550亿元,合计到期资金2080亿元;下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则达到2500亿元。今年一季度的到期资金量是仅次于2008年一季度的历史第二高水平,市场到期资金压力陡然上升,因此央行高达200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在情理之中。

  -解读

  信贷猛增是触发因素

  进入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几乎以每天近1000亿元的速度发放贷款,新年第一周放贷量已达6000亿元。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年初以来,央行一直希望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度之间异常波动”,虽然年初信贷增长有较多的合理性,但面对首周即达6000亿的信贷放量,央行仍有必要通过上述举措释放调控信号,警示银行不要在年初冲信贷。

  意在平滑资金到期量

  信贷猛增固然是触发央票扩容的因素,但鲁政委认为,平滑公开市场操作的到期量才是央行的真实意图。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的央票到期量为1.7万亿元;二季度则仅为3073亿元。央行迫切需要平滑年内各季度央票到期量,以确保流动性平稳,因此央行于1月7日首先上调了3月期央票利率,以便将一季度过多的央票到期量滚动到第二季度到期。

  “在突然上调央票发行利率能够放大央票发行量的情况下,如果说只是为了增加流动性回笼,央行理应首先调整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而事实却是,央行首先上调了3月期央票利率,一年期央票利率的调整是在市场已有预期的情况下进行的。”鲁政委表示。

  央票利率将持续上行

  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次上调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主要是受到通胀预期高涨和较大对冲压力的影响,基本在预期之中,这一举动标志着新一轮央票利率上行周期的重启。

  信达证券债券分析师李建朋表示,随着央票发行利率的上升,预计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将再度上升。更为市场化的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快速上升到与一年期央票利率持平的水平,而一年期央票利率很可能上蹿到一年期定存利率以上。在央票发行利率趋于稳定之后,充裕的资金面将再度主导债券市场,压低上升了的债市收益率。

  中信证券发布报告认为,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与一年期央票利率仍有较大的背离,在经济完成复苏以后,修复这一背离是必然的,预计3月期央票利率和一年期央票利率都会持续上行。长期来看,决定央票利率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是通胀走势。

  上半年加息可能性较小

  一年期央票利率上行是否意味着加息步伐将加快?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价格型调控对抑制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的作用在短期内并不显著,货币决策当局仍更倾向于采取数量型的调控措施,因此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较小。

  民族证券债券分析师贾国文认为,一年期央票利率再次走高、发行量迅速放大,并不意味着加息已经近在眼前,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复苏尚不稳固,CPI仍徘徊在低位;二是美国尚无加息迹象,如果此时贸然加息,会刺激热钱加速流入;三是此次央票利率上升,属于对央票收益率近期一直低于二级市场收益率的正常调整。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表示,央行已于昨晚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加息会放缓,毕竟我国目前还只是有通胀预期,没有形成真正的通货膨胀。(记者 高晨)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