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10年“热钱”张力:热钱迂回路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把脉2010年“热钱”张力:热钱迂回路径
2010年01月09日 09:4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作为影响2010年经济的关键词之一,规模庞大的“热钱”不仅给外汇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也给国内资产价格走向增加诸多变数。近期美元结束自去年12月的反弹重新走软,以美元为融资货币的套利交易再度活跃,新一轮“热钱阻击战”箭在弦上。

  热钱迂回路径

  “其实热钱并非练过什么隐身术,无非是内外接应的障眼法。”一位熟谙此道的港商陈先生向记者道出玄机。陈先生在广东东莞经营一家服装加工厂已经十多年,他在大陆经商的同乡不少人还经营着一项特殊业务——充当热钱入境的“内鬼”。

  一些在内地做生意的港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外汇额度,如果当年用不完,下年银行就会相应削减额度。因此许多人借此充当外汇买卖的工具,卖给那些赌人民币升值的外来投资客。

  “尤其是2008年以后生意不好做,大家手里都剩了好多外汇额度”,陈先生说,多出来的额度就以协议形式悄然转手给香港炒汇客。

  按照行业惯例,炒汇客和有外汇额度的港商约定汇率和对敲方式、时间。“投资人会按协议汇率将港币打进港商的账户。港商在香港收到港币时,要做的就是在内地相关的户头上为外汇投资者准备相应的人民币,然后再准备一份海外贸易合同,把香港户头的港币转到内地银行结汇成人民币。”陈先生说,“做中介的港商会收取一定佣金,一般亏不了。”一旦投资者准备撤出,港商则会进行反向操作。“只需要准备好贸易合同,向内地有关部门申请港元换汇,汇出即可。”

  通过虚假贸易方式,投机热钱堂而皇之地进入境内,通过收结汇增加我国外汇占款。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不仅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掩护下铤而走险,家族作坊和网络经营式的地下钱庄也异常活跃。

  记者的朋友杨先生曾试过使用深圳的地下钱庄汇款到香港自己的账户。在将9.5万元人民币打入对方指定账户后,仅过了20分钟,就在香港的账户上查询到约10万元港币进账,手续费只有50元人民币。而要通过正规银行电汇,则需要1—5个工作日,电报费、套汇手续费和汇款手续费的佣金将近200元人民币。

  香港大街小巷布满大量货币找换店,当地称作“两替店”。除了提供货币兑换服务,几乎每家都有内地汇款业务,而且标明“量大面议”。这些“两替店”与内地地下钱庄一拍即合,往往成为不少资金进入内地的通道。

  一些中小城市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也为热钱转移者所利用。近期查处的一个案例即为利用虚假投资向内地转移资金: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房地产公司在内地一个中小城市投资成立4家公司,注册资本合计1.192亿美元。资本金到位后,4家公司迅速办理资本金结汇,大部分汇往其在北京的集团总部,仅1.4亿元人民币滞留于4家公司当地账户。这些资金很多都被输送到一线城市,用于炒股、炒楼。

  “地下钱庄的实际规模远远超过外汇部门查处的数字。”东莞某银行国际部赵女士说。她说,出口型民营企业对地下钱庄的“接受”程度很高,这成就了地下钱庄的热络生意。

  谁得热钱青睐

  热钱如此集中入境为哪般?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海外资金流入内地主要通过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来做套利交易。

  1月7日现货美元兑人民币尾盘报人民币6.8278元,而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NDF报人民币6.6355至6.6455元。将人民币远期卖掉,可以有2.8%左右的套利。另一种套利模式则是在海外贷入低价美元,转道国内结汇后,存在银行赚利息。谢国忠表示,目前国内不少出口商通过这种套利方式赚的钱可能要多于出口主业。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热钱更愿意抓住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获利机会。“市场供求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现在的情况跟2007年不同,人民币没有太大升值压力。如果热钱对汇率政策重新解读,进入套汇的跨境资金可能选择退出。”

  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物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扬认为,有些热钱可能盯住内地房地产。“2009年圣诞节前后,香港银行就存入了5000亿港元的资金,准备进入内地,其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投资房地产。原因是海外热钱认为人民币有大幅升值可能。”刘德扬称。

  但也有不少外资选择高位离场。刘德扬介绍,2009年上海大宗房地产交易总金额达42亿美元,卖方多是境外机构,而接盘者基本上是内地企业。即使有少数买家的身份是非内地公司,也是港台企业。 (□本报记者 卢铮)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