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交易量过亿 跨境人民币结算广东渐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单月交易量过亿 跨境人民币结算广东渐热
2009年12月10日 11: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广东今年7月6日开闸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经历了刚开始的冷遇后,临近年底时终于开始升温。

  记者昨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有关人士处了解到,从试点到现在,广东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突破2亿,其中单单11月份就有1亿多的交易量,占了总额的一半左右。而同属试点的上海,该项业务成交也在升温。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在全省放开,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企业运用该业务的意愿有所提升,申请开办该业务的企业也在大幅增加中,未来的业务量将会不断增加。而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透露,将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四季度交易量明显提升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7月开闸后,一度成为热点,获批试点银行和企业纷纷参与。在刚刚试点的前两个月,由于有此前储备的客户,该项业务交易结算量迅速上升。央行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广东和上海两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1亿元。

  但随后这项业务一度遇冷。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人士承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做了好几单,后来就比较冷清。在刚开始的上百家的试点企业中,真正有人民币结算的企业不多,量也比较小。

  而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广州分行人士透露,自7月份该行能做这项业务以来,需求量较为清淡,截至目前只做成一笔交易,还是其主动找客户要求做的。

  但这一度遇冷的业务在年底却骤然回暖。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人士透露,近两个月广东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量回升非常明显。其中11月份增长最快,单单一个月交易量就有1亿多。而截至目前,广东该项业务的交易量是2亿多,即是11月份的交易量占了总额的一半左右。

  该人士认为,一方面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展有一段时间,企业逐渐了解了这项业务。而8月底以后该项业务不再局限于试点城市,全省都放开了。最近江门开平一个地方企业就进行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另一方面,临近年底,不少企业要跟贸易伙伴进行财务结算。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促使企业愿意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上述这些原因导致交易量回升。

  不仅广东地区如此,上海地区的交易量也在上升。11月23日建行上海分行与新加坡分行合作,为上海某大型跨国公司向其在新加坡的贸易伙伴开立一笔6000多万元人民币的信用证,次日再次又开出1.92亿元人民币的信用证,创造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单笔最大金额的记录。建行总行在12月初公布,目前建行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领域在全国同业排名跃居首位,市场份额已经突破50%。

  而中行上海分行国际结算部亦透露,该行最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确较前两个月有所上升。

  企业人民币结算意愿提升

  与此同时,广东银行业也在力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行、交行等通过举办与企业交流会或沟通会的形式,向企业宣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特点。记者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企业运用该业务的意愿有所提升。

  中小企业和外商企业云集的东莞,该市政府部门在本月初表示,继东莞市首批试点企业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之后,近期第二批150个试点企业也已获批,目前该市正在报批第三批500多个试点企业。东莞市长李毓全表示,第一批试点企业50多家已经开始运用这一业务。随着一批一批企业获得审批,东莞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业务量将会一个月一个月地增加。

  而交通银行总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吴博认为,从已有统计数据看,进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约为93%,远远大于出口。我国人民币尚不可完全自由兑换、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等金融市场的固有缺陷,是制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的制度性因素。但从长期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已然起步并会逐步加速,积极参与这一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意味着巨大机遇。

  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指出,境内银行还需要扩大境外结算网络,低成本的资金结算也非常重要。同时境外企业要接受人民币结算,需要给予更多刺激政策,通过一些渠道给予他们拥有其他人民币金融资产,并享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收益,而这与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密切联系。

  央行上月则表示,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损失。下一步,央行将积极研究推广试点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以切实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王梅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