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压境豪赌人民币升值 监管层警觉积极出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热钱压境豪赌人民币升值 监管层警觉积极出招
2009年12月01日 11:1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期,国际游资再次豪赌人民币升值,种种迹象表明热钱正持续压境香港。曾在去年年中大规模快速进出中国的热钱,在金融危机逐渐趋缓之际,再度来袭。

  热钱潜入

  随着热钱不断涌入,今年前10个月,香港的新股集资额超过138亿美元,相当于1070亿港元,数额是全球之冠。日前,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坦承,去年至今共有逾5000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其规模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

  “国际热钱大量入港的真正目的是期望人民币快速升值后,能带来与内地相关在港人民币资产的上涨,从而获得暴利。同时,也在找准机会潜入内地寻找合适目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数据显示,2009年9月的外汇占款增加额猛增至4068亿人民币,创下自2008年4月以来的新高。而根据最新披露的第3季度外汇储备数据,2009年7、8、9月的热钱流入规模分别为251亿、37亿与308亿美元,合计为596亿美元,尽管略低于第2季度的879亿美元,但绝对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剔除汇率变动因素,当前至少有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国内。

  “热钱的流入将会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从而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张碧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预计,在2010年下半年之前,热钱流入的趋势很难改变。

  有专家提醒,一旦美联储重新开始加息,热钱流向可能再度逆转,从而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给国内资产市场带来剧烈波动。

  套利冲动

  巨量资金过境的背后,涌动着热钱套利的冲动。

  “从去年的那轮热钱流入来看,热钱流入的套利动机主要包括套取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套取人民币升值收益以及获得中国资本市场的价格溢价三种可能。如今,这三种动机再度同时出现,是热钱卷土重来的根本原因。”张明说。

  目前,由于美元持续呈现弱势,而欧元又较坚挺,多国本币出现了升值的预期。为了缓解自身的困境,美、欧、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均要求人民币升值,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空间的预期为10%至20%。

  “当升值速度明显跟不上预期,就会进一步强化热钱的套汇动机。”张碧琼说。

  此外,在美联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低利率、中国未来可能开启加息通道的背景下,中美利差有逐渐扩大的可能。而自今年三月份以来,中国股票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加速上涨等都是刺激热钱入境的重要因素。

  “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的热钱流入,如果不能被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彻底冲销,就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张明说。

  尽管今年下半年人民币新增信贷规模有所收缩,但9月份信贷数据的反弹表明,央行并未打算彻底收紧货币政策。与历年同期相比,2009年下半年的人民币信贷依然宽松。

  张明认为,充裕的国内外流动性短期内不会大量进入商品市场,因为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不多。因此,从宏观框架来看,流动性必然会流入资产市场,从而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有证券研究机构称,受中国内地和海外资金持续涌入的带动,未来五年香港的股市和楼市有望继续上升,预计香港恒生指数明年将重回30000点。

  新规堵截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自2005年以来,个人通过侨汇名义结汇流入国内的资金不断增多,现在每年已经高达数百亿元,成为热钱进入内地的重要渠道。

  根据现行规定,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的年度总额均为5万美元。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拆等方式规避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年度总额管理的行为屡见不鲜。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及中资外汇指定银行遏制个人以分拆等方式规避外汇限额监管的行为,规范个人手持外币现钞结汇行为,同时明确了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六大特征,如果能够确认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银行将不予办理。

  “这意味着之前以侨汇形式分拆分次结售汇实现外汇搬家的情况,现在将受限。外管局的新规正是就这一热钱进入渠道,有针对性地强化了监管措施。”张碧琼表示,监管部门还要警惕热钱对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推波助澜。(李雨谦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