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跃 监管体制已与国际接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跃 监管体制已与国际接轨
2009年11月12日 09:12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德勤日前刚刚发布的《中国崛起:海外并购新领域》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仍然相对活跃,并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总共有61宗,总计金额达212亿美元。交易金额由今年第一季度的13亿美元(10宗公布交易)增加至第三季度的89亿美元(26宗公布交易)。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仍保持稳健

  报告称,近年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展现英姿,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也大幅增加。2003年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企业进行了437宗海外并购交易,总值达1168亿美元,其中约241宗于过去两年及本年三个季度内进行。

  德勤亚太及中国并购交易服务主管及全球中国服务组联席主席谢其龙认为,尽管全球信贷危机导致并购交易锐减,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仍保持稳健:2008上半年至2009年下半年期间,与前一年同期的收购交易量比较仅下降28%,相比之下,全球并购量则下降36%。中国企业稳健的原因是其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可能归因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9月倒闭后中国政府的巨额注资。

  谢其龙指出,除了企业乐观的海外抄底并购活动外,政府鼓励也是原因之一:银行向中国国企提供利率优惠的大额贷款或信贷安排以收购海外资产,如最近中石油获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300亿(不分币种)融资额度用于推进海外项目。他相信,提供支持是因为中国政府试图将逾2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分散投资。

  “中国国企透过海外并购扩展业务,从而避免国内强大竞争对手的可能收购。收购海外资产是国力的表现。”谢其龙认为。

  中国并购者开始向金融服务界转移

  德勤在报告中预测,中国在能源、矿业及公用事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将在2010年持续,但交易不会随时间而变得容易,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海外资产的大手收购将渐遇阻力。

  谢其龙认为,中国并购者将开始转移至收购金融服务界的资产。他表示:“一些市场评论员认为,尽管像国家主权基金,例如中投这样的企业,此前对西方金融机构的投资出师不利,但由于欧洲及北美对其银行体系的改革,投资机会将会显现,中国投资者正越来越多地着眼长远,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此类投资。”

  另一个推动收购海外金融服务企业的因素,是中国国有银行正逐步在海外寻求合作伙伴,以在财务上支持未来进行交易的中国并购者及当地卖家。谢其龙举例称,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初斥资54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百分之二十股权,欲并购非洲资产的中国企业可利用这一良好关系获得优惠的当地交易条件。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并购合伙人吴兴良先生表示:“过去6个月,金融行业海外并购发生较少,但预计在2010年,金融行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会增加。中国金融服务企业在寻求并购交易时,会更关注不同的问题,包括国家安全考虑,随之而来是整合收购资产的潜在挑战以至不同的企业文化,这是中国企业寻求海外并购时所遇到的最大障碍。”

  中国并购方面的法规日臻完善

  德勤的这份报告还认为,中国近期的监管政策变化有利于跨境并购交易。谢其龙说:“中国并购者的高调交易,以往通常被美国和欧洲的监管当局阻止,认为中国的监管体制不够公平。中国最近的改革是对这方面的回应。并相信中国如今的监管体制已能与国际接轨。”

  德勤企业融资并购服务合伙人曹文正今日对记者介绍说,中国的反垄断法规及企业并购方面的法规主要是借鉴欧美成熟的法规而制定的,这些法规在中国近两三年来陆续出台,这让中国反垄断及并购政策与欧洲及北美的相关政策靠拢。“并购有法可依,中国企业走出去就能理直气壮了。”曹文正特别强调,并购中的法律问题实际是游戏规则,只有熟悉相关的规则才能玩好这个“游戏”。

  针对中国企业近年来一些并购失利的情况,曹文正分析称,这有可能是一些国家不太了解我们的企业,不知道被中国企业并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失业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或是迫于舆论的压力监管部门不敢批等诸多情况,从而导致并购失利;另外,也有可能是市场、价格等发生了变化,对方不想卖了。“交易不成是正常的,不能把它当成是歧视。”曹文正说。

  就监管互惠而言,报告驳斥了由于中国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集团和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导致保护主义增强的担忧。(记者 蔡岩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