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和跨国天然气管道,正源源不断向国内输入天然气,从总量上已经改变了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供应格局
进口天然气改变国内市场供应格局
9月中旬,中国首家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投产。当月,液化天然气进口达到8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9月份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就中亚、土库曼斯坦就中亚天然气管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磋商。初步结果是,哈、土两国将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输入天然气,目标是400亿—500亿立方米/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将与国内的西气东输二线相连,成为中国第一条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的管道。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鲍云樵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海上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和跨国天然气管道,正源源不断向国内输入天然气,从总量上已经改变了国内天然气市场的供应格局。“现在一些中等城市,可能都在使用进口的天然气”。
现有价格已经不能传导市场信号
根据鲍云樵的介绍,当前的天然气市场价格,基本上由三大块构成。首先是天然气生产商的出厂价,其次是天然气跨地域输送的管道输送费用,最后是从气站到用户的输配费用。
“生产商那里执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厂商有10%的浮动空间。但这几年能源价格上涨较快,而且市场波动较大,生产商因为这个而叫苦连连”,鲍云樵说。
除此之外,距离越来越长的输送管道,也需要天然气价格机制对此有所体现。“管道投资巨大,回收周期很长,维护成本很高,所以将来需要对目前的管道输送价格作出调整。”鲍云樵说,这需要较为科学的测算和预估。
李雁波告诉本报记者,他家附近的输配站为了赚取更多利润,经常缺斤少两。对此,业界早有批评,认为原因是输配环节的价格不能获得市场认可。
天然气定价机制需更科学、完善
分析人士指出,基于气源的多元化,现有的单气源、单管线的天然气定价模式需要重新审视。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天然气的定价机制,目前的观点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不同气源采取不同价格,不考虑国内气和国外气价格衔接问题。第二种是气价与输送距离相挂钩,运距越远,价格越高。第三种是将目前分类出厂结构气价归并,统一到门站价,并实现与原油挂钩联动。第四种是在进口气和国产气的管道连接点或出气点实行加权平均的到门站价格。
鲍云樵认为,随着天然气进口越来越多,天然气定价的“国际因素”不但需要考虑,而且需要“深度勾兑”。因此,他不赞成第一种定价办法。第三种办法需要生产商、输配服务商以及价格监管部门作出大量工作,操作性不强。因此,他赞成第四种办法,但也建议考虑第二种办法的合理因素。
他同时透露,加权平均的办法已经在各大天然气生产商中征求意见,可见相关政府部门较为认可第四种办法。
董秀成则认为,加权平均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主要是气源不同,而且,管道输送距离不同,从最终的形式来看也是一种气源不同。气源不同,进行加权平均就是很难操作的。”
董秀成认为,结合目前现实,第一种办法更具操作性,也就是说同气同价,“因为从终端来看,无法区分天然气是用于化肥还是城市居民。”但他建议,必须考虑进口天然气的“边境价格”。这个价格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几乎是每天都在变,所以将来的定价机制主要考虑的应该是边境价格这个因素。(本报记者 胡亮)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