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伊始的“保增长”单线突进,到如今“调结构、防通胀”的三管齐下,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后危机时代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已经确立。具体来说,一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更有质量和效益;三是管理好通胀预期,关注潜在的通胀风险。而“三管齐下”的目标确立无疑将考验决策面对于宏调的把握难度。
防通胀首先宏调目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昨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虽得到遏制,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基础尚不牢固,且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因此,短期内我国刺激经济政策不宜退出,但未来政策重心或进行调整。
当经济已出现实质性复苏之后,一系列市场迹象已显示,尽管产能过剩等因素促使目前PPI仍为负值,但CPI构成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国际油价突破80美元、美元贬值导致过剩流动性及国内公共品涨价等因素都预示了当前的通胀压力正在扩大,潜在的通胀风险更值得关注。
对于通胀预期的担忧还在于国际游资的源源流入。在热钱流入和公开市场本身到期释放资金的压力下,国庆节后央行明显加快资金回笼节奏。昨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900亿元3个月央行票据,还对91天回购进行正回购操作,正回购量为800亿元。至此,本周央行共计回笼资金2450亿元,对冲到期释放流动性后,净回笼资金达到1600亿元,为上周的2.2倍,创下年内最高纪录。
调结构需加快脚步
如果说通胀仍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那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则为现实中国经济之“明忧”。国家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十部门联手出击重拳,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原则上将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
公开数据显示,从今年上半年GDP的构成来看,上半年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投资拉动6.2个百分点,而净出口负拉动2.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此分析,虽然中国经济现在保持增长,但深层次的根本问题,如结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这些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经济肯定还要面临不断波动的危险。
“在保增长的基础上,明年中国经济的亮点将出现在调结构上。”他表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更加注重调结构、更加注重增加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则谏言,如果此次再不抓住时机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则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会存在很大隐患,而且越往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会越大,越来越令整个经济难以承受。
专家观点
“三管齐下”加大宏调难度
财经评论员马红漫认为,与单纯的“保增长”政策目标不同,“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等多个目标齐头并进,将导致调控政策的把握难度明显增加。
他说,从历史经验看,调控当局并不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经验,从上到下的“大干快上”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但是对于多元调控目标的综合把控,却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十一年前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可资借鉴,彼时中国用了两年时间就彻底走出危机阴影,但是其后应对产能过剩、实现结构优化、刺激消费等政策成效却未见实质性突破。两次危机、一个轮回,新一轮的调控考验将再度出现。
他也担心,未来出现政策掣肘的可能性极大。2007年货币调控政策就曾陷入到类似的尴尬之中: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大,但是通胀的主因却来自于海外资源品价格上涨,属于输入型通胀;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大幅升值,大量海外热钱将涌入境内。央行为应对通胀而不断加息,但不断提升的利率又吸引更多热钱进入,反而加剧了通胀压力。“抑制通胀却推升通胀”,由此成为货币政策的两难。(王毅鹏)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