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345亿美元,同比下降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10亿美元,同比下降15%。虽然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依然未变,但顺差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国际贸易规模在缩小,从而导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收缩,继而带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收缩。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唐建伟博士。
钟伟进一步分析认为,贸易差额下降,与各国目前的贸易状况有很大关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国家走上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道路,出口不断增长,对进口的限制和反倾销却在不断提高。而中国与欧美情况正好相反,进口仍在增长,虽然出口速度也在增长但赶不上进口增长的速度。此外,从资本项下的变化看,资本项目差额缩减导致了国际收支差额的减少。他认为,综合目前整个国际收支状况,2003年到2005年国际收支相对不平衡,占GDP的比重、占国际收支规模比重较大的情况在今后几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回落。
事实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式的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我们看到,我国国际收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以外,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
毋庸置疑,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的结果,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支持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关键领域的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大额顺差持续存在,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结构调整进程。正如2009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所称,近些年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因此,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经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钟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国内对境外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加,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此外,提升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也有利于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唐建伟表示,我国国际收支的目标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开放条件下内部经济失衡的外在反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内部经济失衡。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他认为,一是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二是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
我们也看到,当前国家实行的扩大内需等宏观政策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打下基础,资源、能源价格等重点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为健全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回落为企业在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开展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此,唐建伟表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统筹兼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多地发挥汇率、利率等市场手段的作用,形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合力。 (谷秀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